古今诗词 > 诗文 > 李白的诗 > 清溪半夜闻笛

清溪半夜闻笛

[唐代]:李白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羌笛声声吹起《梅花引》的曲子,却让人在这吴溪听到陇头流水般的伤情。又使这月光下的秋浦寒山,响遍令人肠断的边关之声。

注释

羌笛:古代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竹笛。原出于古羌族,故称《梅花引》,古曲名。吴溪:指清溪,古属吴。陇水:即《陇头水》,古乐府横吹曲。《乐府诗集》卷二十五《陇头歌辞》:“陇头流水,呜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陇水情:“情”一作“清”。古代陇州有陇坡(在今陕西陇县),山势高峻,坡上有清水从四面下注。离家游子行经此地唱出悲歌称《陇头流水歌》。“寒山”句:此句宋蜀本注:“一作空山满明月。”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李白常以玉门关形容去国离乡的忧愁。

写作背景

《清溪半夜闻笛》是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2卷第17首。前两句诗以铺叙的方式来描绘出一幅羌笛笛声哀怨、陇头流水幽咽的荒凉凄美画。末两句描绘出秋浦冷寒、玉门声肠断的忧愁,凄切之音,余音缭绕,流露出征夫征战之苦、思乡之痛。 羌笛多与出塞、关山、陇头水等边塞相关联,而月光、流水、笛声、断肠人是构成这幅画图的基本元素。此诗风格苍凉悲壮、环环紧扣,揭露战乱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也表达出李白忧国思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复杂情愫。

作品赏析

《清溪半夜闻笛》为李白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游秋浦(今安徽贵池)时所作。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李白五十三岁。安禄山反叛之前,有人曾经邀请李白入幕僚,李白去幽州以后,发现安禄山准备谋反,于是毅然回归江南。早春赴长安,想陈列济世之策。有古风《一百四十年》、《咸阳二三月》及《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等诗多首。在长安期间,曾经与杜甫重逢。对时局不约而同地感到殷忧,于是二人便成为生死之交。陈策无果,回天无计,于是离去。同年秋,李白南下安徽宣城。此后李白连续三年都在安徽宣城,并来往各县之间,寄情于山水之间,向外宣称修道炼丹,暗则明哲保身。“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以铺叙的方式来描绘出一幅羌笛笛声哀怨、陇头流水幽咽的荒凉凄美画。诗中荒凉壮丽与哀怨婉转也是直接用羌笛吹出的。诗人夜半闻笛声,或许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调,或许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调,但诗人联想到悲愁的身世和处境,从而引发了悲愁之情。《陇头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可见陇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之句,可见这里的“清溪陇水情”乃是断肠之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此处的寒山当在秋浦,而玉关声应该是使人肠断的悲声,因“春风不度玉门关”,亦表达出诗人常以玉门关形容去国离乡的忧愁。月光、流水、笛声、断肠人便是构成这幅画图的基本元素。从此诗可以看出羌笛已经和表现征战之苦、思乡之痛的《从军行》、《度关山》联系起来了,集中表现家国之思、思乡之痛。这主要是因为羌笛多与出塞、关山、陇头水等边塞的地名相联系,而这些地名令人自然而然想起荒凉的边关塞漠、流血厮杀的战场、久戍边疆未归的将士。而诗歌的基调是低沉的、伤痛的。

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李白的诗(1340篇) 李白的名句

猜你喜欢

清溪半夜闻笛

唐代李白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夜闻笛

明朝屠俓

梦破寒犹重,更长客正愁。

何人吹短笛,今夜在南楼。

脉脉难为听,凄凄未肯收。

含情双掩耳,悲激泪先流。

旅夜闻笛

五代李中

长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一声来枕上,孤客在天涯。
木末风微动,窗前月渐斜。暗牵诗思苦,不独落梅花。

春夜闻笛

唐代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秋夜闻笛

元朝曹之谦

云净寒空月满楼,何人横玉叶清秋。《梁州》才罢《伊州》起,不尽关山此夜愁。

秋夜闻笛

元朝萨都剌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秋夜闻笛

唐代岑参

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
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秋夜闻笛

明朝沈守正

廓落方无绪,谁家送笛来。

乍惊云影破,渐觉杵声哀。

八月荒蒲柳,三年困草莱。

寒螀与急纬,同入管中催。

春夜闻笛

明朝唐之淳

月涵河水水涵天,邻笛声声起别船。更莫苦吹肠断曲,从来孤客夜无眠。

月夜闻笛

明朝范景文

月白江空露下时,谁家笛傍晚风吹。情深可奈消无酒,景好惟须对以诗。

欲谱新词三弄里,那堪苦调几声悲。将眠又起呼舟子,船过山阳且莫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