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綦毋潜简介

唐代·綦毋潜的简介

綦毋潜 綦毋潜(691-756),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右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綦毋潜的诗(26篇) 綦毋潜的名句

猜你喜欢

过融上人兰若

唐代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

唐代张说

高名出汉阴,禅阁跨香岑。众山既围绕,长川复回临。
云峰晓灵变,风木夜虚吟。碧湫龙池满,苍松虎径深。
旧知青岩意,偏入杳冥心。何由侣飞锡,从此脱朝簪。

访益上人兰若

宋朝严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宿远上人兰若

唐代钱起

香花闭一林,真士此看心。行道白云近,燃灯翠壁深。
梵筵清水月,禅坐冷山阴。更说东溪好,明朝乘兴寻。

过虚上人兰若

明朝秦叔豹

疏林秋色满江城,古寺松杉带晚晴。

曲径只闻鸣磬度,上方时见雨花平。

经传空谷青莲净,锡响深山白鹤惊。

今日支公听讲法,浮生转觉悟无生。

题宝林寺宾上人兰若

明朝区大相

老僧延客处,松色映袈裟。

禅坐栖山鸟,经行踏涧花。

烟萝侵径狭,溪水到门斜。

莫谓无车马,津梁涉更赊。

过御空上人兰若留题

明朝李之世

新草上阶绿,禅房花木妍。

十年重到此,一榻尚依然。

鸟语过林滑,经声绕竹圆。

却怜尘网系,归棹寺门前。

初至京憩桥松上人兰若

明朝王弘诲

蓟北一为别,归来已四春。

轮蹄行处旧,宫阙望中新。

暂向忘机侣,言栖未定身。

明朝趋走地,衣马任风尘。

夏夜径山退上人兰若纳凉

南北朝王锡

一入清凉境,不知有炎热。山深云气浓,松茂月痕缺。

烦涤阴涧风,寒生幽崖雪。坐久身心间,禅镫半明灭。

既远红尘网,复遇青莲舌。相与谈空空,性真亦了彻。

过兴教寺题荆山上人兰若

明朝李之世

通西桥畔古招提,堆石崩沙绕碧溪。

黄叶满林僧不扫,自车泉水灌蔬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