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唐无名氏的诗 >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唐代]:唐无名氏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
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⑴五两:原作“五里”,“五里”应为“五量”,即“五两”。
⑵闪灼:或作“熌灼”,闪耀烧灼,闪烁。

写作背景

这是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篇幅不长,却多变化。起首“五两竿头风欲平”。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系于高竿顶端,用来测占风向、风力。

作品赏析

“两”或作“里”,“里”是“量”的形误。六朝以后,“两”、“量”常常通用。风欲平,是说风力转弱。顾况《五两歌送张夏》:“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鸟飞。”船原先停泊在避风的港湾。船夫好容易从侯风器觇得风势转趋平缓,赶紧拔锚启航。但驶出港湾时遇上打头风,逆风划船,走得很慢,所以说“觉船行”。及至驶到江心,“柔橹不施停却棹”,顺风扬帆,乘风破浪,连橹和桨都不用使,而船行快速,所以说“是船行”。两语相承,用“觉”和“是”两字分点,似复非复,精当之极。换头“满眼风光多闪灼”,波光明灭,闪烁不定。不说船行进的快速,而以“看山恰似走来迎”,化静为动,着重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山,原本岿然不动,由于舟船行驶,映入舟中人眼帘的是仿佛山在迎面走来。这种疑动式是由视官造成的心理错觉。审美主体赋予静止的审美对象以动感,可以增强诗词展现的画面的趣味性。这在古典诗歌中用得较多,比如梁元帝萧绎《早发龙巢诗》:“不疑行舫动,唯见远树来。”庾肩吾诗句也有“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随园诗话》卷三引)。李白《望天门山》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句。这些都是描写一种疑动的境界。但,在曲子歌辞里却并不多见。而此篇写得又早,弥觉可贵。煞尾又说:“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兜底点破,未免失之过于直露。
这首词上片写启航、扬帆的经过,下片叙行船所见。乍看起来仿佛纯在写景,只字未及船夫的心情。其实不然。诗贵含蓄。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载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语,“情在词外曰隐。”所谓“隐”,不是一目了然的正面直说,而是借物达意,深文隐蔚,馀味曲包。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借助行船及舟中人所见情景的生动描画,以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船夫愉悦的心情。押韵自由,“行”字韵重复又重复,却又非独木桥体,这是早期民间词的特点。

唐无名氏简介

唐代·唐无名氏的简介

...〔唐无名氏的诗(8篇) 唐无名氏的名句

猜你喜欢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唐代唐无名氏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
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颂古十首·百尺竿头五两垂

宋朝释行巩

百尺竿头五两垂,穷沙绝漠任风吹。
可怜无限沧浪客,犹把南针定所归。

浣溪沙

清朝王士祯

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浣溪沙

唐代韩偓

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枕寒衾冷异香焦¤
深院不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残醉却无聊。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沉檀。

浣溪沙·梅

清朝王策

篱角烟轻玉一枝。

雪边风味竹边姿。

天寒袖薄正相思。

半枕诗魂香未了,一分春色瘦难支。

小桥流水月明时。

浣溪沙·桂

宋朝吴文英

曲角深帘隐洞房。正嫌玉骨易愁黄。好花偏占一秋香。
夜气清时初傍枕,晓光分处未开窗。可怜人似月中孀。

滩破浣溪沙

明朝杨慎

滟滟波光绿似醅。茸茸草色嫩如苔。只有轻寒浑不定,晚还来。

浣溪沙·有感

南北朝徐谦

薄酒当茶复一中。酒醒恰听五更钟。此时情境与谁同。

浣溪沙·初夏

清朝钟筠

开到荼蘼花已残。垂帘犹自怯春寒。困人时候雨连纤。

浣溪沙·其八

清朝王芑孙

吐尽红心点玉壶。

医花无计倩花扶。

鸦堆三日未曾梳。

八六子词嫌奥折,十三行拓厌糊涂。

自除条脱学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