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郑颋的诗 > 临刑诗

临刑诗

[唐代]:郑颋

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万物幻化而生,幻化而灭,大幻不过是身死。
只要心灵达到空净的境界,就能从容地面对一切。

注释

1.幻:变化。无而忽有谓之幻,有而忽无亦谓之幻。“幻生”和“幻灭”,是佛教世界观的核心思想之一。
2.莫过身:指被杀。
3.安心:佛教各派对“安心”各有不同的解释。禅宗以为“不可得”为安心之处;菩提达摩对二祖慧可说:“将汝心来。”慧可曰:“无心可将。”达摩曰:“为汝安心竟。”天台宗以真、假、中三谛为安心之处;净土宗以厌欣之心为总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为别安心。郑颋所谓的“安心自有处”,可能指掸宗的“不可得”为安心处。
4.求人无有人:指王世充不允许他出家一事。

写作背景

《临刑诗》是唐代诗人郑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对佛法幻化的感悟;后两句表达看破尘世,安心自得的观点。诗中运用佛法典故,自然贴切,表现了诗人追求人格独立,决不违心苟活的精神。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郑颋在隋末仕王世充为御史大夫,但是他厌恶王世充的狭隘和狡诈,不愿做他的官,每次议政总以有病来推托。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围城时郑颋乞为浮图(僧人),王世充不允许,但他还是剃去头发,换上僧袍。王世充听说后大怒而杀之。临刑时,郑颋作此诗,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整体赏析
“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维摩经·方便品》僧肇注曰:“夫万事万形,皆四大成,在外则为土木山河,在内则为四肢百体,聚而为生,散而为死。”“四大”即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万物生,四大因缘离散而万物灭。除了四大因缘的聚合离散之外,万物虚无。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说“幻生还幻灭”。而世上“幻生幻灭”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人的形体了。《大智度论》五十五曰:“众生如幻,听法者亦如幻。”众生的形体原本皆无,假四大因缘和合丽成,四大离散,又归于虚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曰:“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法门名义集》曰:“四大,地水火风是也,和合成身,地者骨肉形体也,水者血体润也,火者温暖也,风者也入息也。”稍后于郑颋的唐初佛教诗人王梵志也说:“有此幻身来,寻思不自识。言从四大生,别有一种贼。”这些都说明人的生灭是四大因缘的和合离散而生生灭灭的。所以诗人说:“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人身既为大幻,根本就是虚无不实的,那么当然也就无人可求了。“安心自有处”,郑颐所谓的“安心自有处”,可能指掸宗的“不可得”为安心处。佛教以为有求皆苦,无求则安。既知“不可得”,不再有所追求,自心便也安定不动了。所以诗人说:“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人身虚幻,己身亦虚幻,尘世之上,根本没有真实存在的“人”,那便无所求了。求人既不可得,也就用不着再想求人的事情了,故此自己的一颗心也便安定不动,不再产生求人的妄念,以无心为最高境界,以不变随缘的态度去从容地面对一切了。

郑颋简介

唐代·郑颋的简介

郑颋,唐代诗人,为王世充御史大夫。作品有《临刑诗》。当过王世充的御史大夫。太宗围城时,乞为浮屠,世充恶而杀之。...〔郑颋的诗(1篇) 郑颋的名句

猜你喜欢

临刑诗

五代江为

街鼓侵人急,西倾日欲斜。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

临刑诗

唐代郑颋

幻生还幻灭,大幻莫过身。
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

临刑诗

明朝章朴

面母终无日,归魂定有期。

空令二三月,鹃带血痕啼。

临刑诗·其二

明朝杨继盛

天王自圣明,制度高千古。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赠杨公临刑诗

明朝吴国伦

食禄分忧士,怜君独处难。囊头追孟博,断舌继常山。

雪映心犹赤,风吹骨愈香。伤心千古恨,挥泪洒斜阳。

赠杨公临刑诗

明朝王遴

仗节多臣子,从容就死难。

忠怀吞瀚海,义气压衡山。

魂断关河杳,名存草木香。

丈夫无别泪,含笑赴云阳。

临刑诗(题为整理者加。)

明朝林荐

愿续当年李侍郎,遗言谢世报高皇。

独怜一片忠贞骨,不死沙场死法场。

临刑诗(璠不知书,时以为鬼代作)

宋朝陈璠

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
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

临刑赋

唐代杨损

圣主何曾识仲都,可嗟社稷在须臾。
市东便是神仙窟,何必乘舟泛五湖。

临刑口占

宋朝邛州僧

宿业因缘人不知,如今啐啄与同时。
今生欢喜偿他了,来世分明不欠伊。
梦幻色身从败坏,闲田虚树已生枝。
休休休也归家去,石云怀胎产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