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陈子龙的诗 > 诉衷情·春游

诉衷情·春游

[明朝]:陈子龙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
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注释

①玉轮:犹华车。
②“半面”句:史载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故每以半面妆迎驾,帝见则大怒而去。

作品赏析

鉴赏

  这首词标题为“春游”,上片写一位女子在春天的出游,下片则写了所见所感的春天的风物。

  “小桃枝下试罗裳”,是说出游前的准备。天气渐暖,要换上春天的罗裳,不是一换就得,所以要试,试衣于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农家的女孩子。站在小桃枝下。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当然是一种很美的映衬。不仅如此,鲜艳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泽又引来了翩翩的蝴蝶。不说蝴蝶环绕飞舞,却说“蝶粉斗遗香”,蝶翅上扑落的粉末和女子遗落的香泽比赛,哪一种更香,这就婉转曲折深有意趣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本来也是美的化身,所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中,才有化蝶之说。

  游春的人自然很多,有乘宝马香车的,“玉轮碾平芳草”,从芳草地上忽忽驶过,车中的贵妇娇娃,也只在车窗中露出了半面。但“半面恼红妆”,这半面娇容却引起这位游春少女的不快。可能是因为她们乘坐的香车对于芳草的摧残,也可能因为她们不暇他顾的高傲姿态。古代“半面” 一词有曾见过面的意思。《后汉书·应奉传》载应奉曾见一车匠于门中露半面,后数十年遇之于途中。仍能认出他来。故有“半面之旧”的说法。也有就指半边脸面,如汤显祖《牡丹亭》:“没揣菱花偷人半面。”或者又指古代遮面之具。还有一个“半面妆”的著名典故,《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李商隐《南朝》诗云:“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讽刺南朝苟安于半壁江山,犹如徐妃之半面妆,如取用李商隐诗意,则“半面恼红妆”当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只图苟安一时,如同南朝梁、陈末年故事。这种时事使人烦恼,故云:“半面恼红妆。”准此,前面的“玉轮碾平芳草”也可解释为暗指南明弘光朝排斥忠良压制贤才、这样来解释这两句词,可能显得牵强一些,但是,“半面恼红妆”又似乎不是一般语言,很值得探究。

  下片“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三句,写的是初春景象。风才开始变暖,白天才开始变长,垂挂的柳枝才缀上新绿而随风飘荡。三句非常紧凑。从几种事物中观察,感受表现了初春的特点。而以下的三句“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却大有春事已过的景象。关于燕子,在子龙词中多次提及,如《山花子·春恨》“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眼儿媚》“只愁又见,柳绵乱落,燕语星星”、《蝶恋花·春日》“燕子乍来春渐老,乱红相对愁眉扫”、《江城子·病起春尽》“凭燕子,骂东风”。几乎都是与暮春春尽联系着。此处“一双舞燕”恐怕也不是早春景象,“万点飞花”更是暮春特有之景,“满地斜阳”也平添了一份凄清。这后面的三个四字句,与前面的三个三字句,意思上有承接,时间上有发展,似是感叹着“九十韶光如梦短”(《渔家傲》),由初春写到春夫,时间上的跨度是为了表现情感上的跨度。王士禛评此词“情景相生”(《陈忠裕全集》引)。处处是景语,也处处是情语,客观景物无不打上感情的烙印,故能深切感人。

陈子龙简介

明朝·陈子龙的简介

陈子龙 陈子龙(1608年7月12日—1647年6月15日),明末官员、诗人、词人、散文家、骈文家、编辑。陈子龙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六月初一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初名...〔陈子龙的诗(30篇) 陈子龙的名句

猜你喜欢

诉衷情·春游

明朝陈子龙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
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诉衷情·霞

清朝庄棫

夕阳隐隐绕朱霞。红袖映窗纱。那得中山美酒,千日醉桃花。

诉衷情·秋望

清朝王贞仪

偶然乘兴一登楼。

江色俯晴流。

试看千山枫老,无奈又残秋。

云影碧,晚峰浮。

雁声悠。

栏杆倚遍,地上天边,何处消愁。

诉衷情·春日

清朝顾太清

忙中己过早春时。病因强支持。东风簸弄花事,细柳袅烟丝。

诉衷情·曾记

清朝王士禄

白云不恋恋温柔。

曾记卧红楼。

玉奴笑回莲脸,亲为试箜篌。

云影散,雨香收。

漫凝眸。

几棂淡月,半臂浓香,一寸眉头。

诉衷情·其二

清朝俞樾

天孙笑语谢人间。吹落碧云端。怪他世上儿女,何事太缠绵。

诉衷情·秋夜

清朝叶小鸾

蛩声泣罢夜初阑。香润彩笼残。多情明月相映,一似伴人闲。

诉衷情·暮春

清朝徐灿

今春何事待将休。丝雨柳梢头。恁般心绪撩乱,还要替花愁。

诉衷情·宫怨

清朝董以宁

拈将红叶写新诗。流出御沟迷。欲讨人间音信。除是逆流时。

诉衷情·枯荷

清朝庄盘珠

再来池畔,忽然秋已如此。斜阳冷贴烟波,还记小荷未放。

谁料酒人都去,剩个蜻蜓,立西风呆想。收兰桨。甚处吴娃越舫。

折枝残叶,几日空凝望。湖堤上、一宵冷雨,潇潇不住,又添清响。

再也休怊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