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韦应物的诗 > 新秋夜寄诸弟

新秋夜寄诸弟

[唐代]: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译文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注释①星河:银河。②空斋:萧条的居室。③用:因为。④人瘼(mò):即民瘼,民生疾苦。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⑤微疴:小病。⑥颜鬓:容颜,鬓发。⑦蹉跎:虚度年华,指衰老。

作品赏析

《新秋夜寄诸弟》作于公元783年(唐建中四年),当时韦应物四十七岁,这年初夏,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诗人籍贯长安,原来又在中央任职,所以常和诸弟栖游共处;今虽升迁,但远在外郡,因而秋来十分思念诸弟,感秋而有此作。

  首二句言新秋,但从中已流露思弟之苦:“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这两句,“俱秋夕”的“俱”字,从两地落笔,点出与弟相思难会之苦;而秋风萧索之夕,更从季候中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欢聚,同桌共餐,携手同游,文津共渡,诗文同赏,无话不论,何等欢欣;而今“共望”的,却只“星河”在天。一个“共”字,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透出诗人极其忆昔之情。

  如果说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归之心还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这种感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高梧”对“空斋”,虽是衙署中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好像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了节候的变化,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4] 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作为清正的官吏,诗人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为递进之语,为尾联内容转折作铺垫。“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两句的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劝勉自己不要因念诸弟而变得苍老,正说明思弟情深,难于忘怀。

  这首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诗人能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品格。诗虽是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韦应物简介

唐代·韦应物的简介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的诗(995篇) 韦应物的名句

猜你喜欢

新秋夜寄诸弟

唐代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新秋夜寄诸弟

唐代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

新秋夜寄江右友人

唐代戴叔伦

遥夜独不寐,寂寥蓬户中。河明五陵上,月满九门东。
旧知亲友散,故园江海空。怀归正南望,此夕起秋风。

寄诸弟

唐代韦应物

岁暮兵戈乱京国,帛书间道访存亡。还信忽从天上落,唯知彼此泪千行。

寄诸弟

唐代韦应物

岁暮兵戈乱京国,帛书间道访存亡。
还信忽从天上落,唯知彼此泪千行。

寄诸弟

明朝顾璘

我顾本著姓,家运递衰荣。逮我封君行,隐德益休明。

爰及昆季列,英英萃瑶璚。孝友笃同气,文藻各驰声。

林竹交晚翠,池草竞春生。今兹大江右,隐起王谢名。

我衰复干禄,尔乐俱躬耕。愿申止足义,终谐孔怀情。

闲居寄诸弟

唐代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闲居寄诸弟

唐代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英江寄诸弟

明朝王渐逵

别来孤棹多馀梦,望入故山无限情。

松径雨深苗药长,石台风煖笋篁生。

村南犹忆社公会,云外空悬水乐鸣。

惟有萝峰烟月好,天涯兄弟对圆明。

山中寄诸弟

明朝陈贽

城间多乐事,独此叹离群。

倚杖看飞雁,行行入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