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吴惟信的诗 > 苏堤清明即事

苏堤清明即事

[宋朝]: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注释

①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史时建于西湖。
②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④笙歌,乐声、歌声。
④属,归于。
⑤按,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该诗意境与周密《曲游春》词“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相似。
⑥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⑦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

作品赏析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

西湖美景优美宜人,明丽清新,抒发了诗人对清明时节西湖美景、春景的喜爱与赞美,以及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吴惟信简介

宋朝·吴惟信的简介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的诗(200篇) 吴惟信的名句

猜你喜欢

苏堤清明即事

宋朝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即事

宋朝王之道

柳迳桃溪碧草芳,故园遥寄水云乡。
老来转使宦情薄,春思颇增诗兴长。
教子文书容自勉,逢人尊酒为谁忙。
海棠却似怜衰朽,依倚东风试晚妆。

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即事用前韵

宋朝刘从益

一度清明了一年,温风袅袅雨班班。几家绣幰寻芳去,何处蹇驴驮醉还。

宿草新坟惊世短,落花流水占春閒。晓莺啼破松窗梦,缺月东南挂屋山。

壬申清明即事次杜韵同王础尘二首·其二

清朝陈恭尹

久无消息岭云东,有药休教为已聋。北塞坚冰犹在野,南为新草漫连空。

百年饮恨孤儿在,三月伤心万国同。老泪只应镌楚竹,招魂空自赋江枫。

金陵佳气松楸里,铜柱高标指顾中。莫向春光怨迟暮,与君同是白头翁。

次赵保之清明即事五绝·饼吃红绫空复忆

宋朝洪咨夔

饼吃红绫空复忆,钱分白打底曾知。
推排风雨清明过,只有梨花三两枝。

次赵保之清明即事五绝·草草携家去踏青

宋朝洪咨夔

草草携家去踏青,旧阡新冢纸钱轻。
触怀易作中年恶,羡杀儿童笑语声。

次赵保之清明即事五绝·花信东风第几回

宋朝洪咨夔

花信东风第几回,萧条门巷老苍苔。
汉宫尽有新鑽火,无分传将一点来。

次赵保之清明即事五绝·擅春正是海棠时

宋朝洪咨夔

擅春正是海棠时,剩为新晴准备诗。
泼火雨来还不信,岗南岗北竹鸡啼。

次赵保之清明即事五绝·看花何必只长安

宋朝洪咨夔

看花何必只长安,到处韶华总一般。
可是家贫风物晚,郎当莴笋斗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