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吴均的诗 > 登二妃庙

登二妃庙

[南北朝]:吴均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早上的云彩呈现出迷人的光景,奇诡变幻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娥皇、女英居宿于此的原因吧。

她俩或折菡萏于巫山之下,或采荇菜于洞庭之中。

二妃为了尽快见到夫君,希望船更轻巧,船速更快,千里迢迢、从风波浪尖中闯过来。

此处景物似乎都弥漫着二妃对舜的相思,尤其是那江边的翠竹,草木茂盛、枝叶纷披下垂的样子。

注释

1.二妃庙:又称黄陵庙。《方舆胜览》云:“黄陵庙,在潭州湘阴北九十里”。二妃,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相传虞舜巡视南方,中途死于苍梧之野,遂葬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娥皇、女英起先没有随行,后来追到洞庭、湘水地区,得悉舜已去世,便南望痛哭,投水而殉。

2.朝云:早上的云彩。语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暗示了此诗主题与男女之情有关。人:《诗纪》云,当作人。

3.帝女:指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嫁于舜即湘妃。或说指传说中的天帝之女瑶姬。《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江淹《潘黄门悼亡》:“我北海术,尔无帝女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丹山西即巫山者也,有帝女居焉。”据诗意,此帝女应指前者。

4.菡(hàn):即荷花,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莲花的花苞。荷花之实为莲子莲子谐音为“怜子”,故被古人视作多情之物。

5.荇(xìng):荇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所以若菜也是淑女的代称。

6.轻薄:指船的轻巧灵便。说明二妃为了尽快见到夫君,希望船更轻巧,船速更快。

7.舻舳(lú zhú):大船。

8.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叶纷披下垂的样子。竹:此有所特指。湖南特生一种竹,名为斑竹,又叫湘妃竹,出于君山和九嶷山。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述异记》云:“舜南巡不返,殁,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班班然”。

写作背景

《登二妃庙》是南朝梁文学家、诗人吴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首二句写诗人登上二妃庙所见之景;第三、四句写二妃对舜的迷恋眷念之情;第五、六句是追述,把二妃的深情再深写了一步;结尾二句,呼应首联,又转回到现实中来,写诗人向四周举目远望,只见眼前的景物似乎都弥漫着一层二妃对舜的相思之情。全诗将传说、景物和诗人自己的心情熔于一炉,情思深挚,笔调清雅,特别是结尾的截情入景,使全诗显得空灵含蓄,为神来之妙笔。

作品赏析

整体赏析

起句“朝云乱人目”乃是诗人登上二妃庙所见之景。在“朝云”中,还含有宋玉《高唐赋》“旦为行云”之意,暗示了诗与男女之情有关。面对这一幅灿烂的晨景,诗人顿发奇想:这大概是“帝女湘川宿”的缘故吧。帝女,即指娥皇与女英,因她们是古帝唐尧的女儿,故有是称。这开端两句,诗人将奇丽的景致与奇特的传说结合起来,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下子就攫住了读者的心。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两句承“帝女”而来,写二妃对舜的那一份迷恋眷念之情。巫山、洞庭,诗人遥想二妃追赶舜到达此地,念及将与他团聚欢会,心中正是万般喜悦。那莲子和荇菜,正代表了她们盼望得到夫君爱怜的心声。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这二句是追述,把二妃的深情再深写了一步。折菡采荇,这一番痴情已足令人感叹了,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她们这番前来,是千里迢迢、从风波浪尖中闯过来的。轻薄,原是放荡之意,但这里是说二妃追赶夫君的意志十分坚决、一旦决定就不可收回。舻舳,船头船尾,这里代指船。二句中值得注目的是一个“故”字,有此一字,便足见得这两位弱女子的千里远行,是完全自愿的,也是完全知道前程险难的,唯因如此,她们的举动也更加感人至深了。

怀着如此的痴情,经过了如此的艰程,终于与夫君相去不远了。“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在诗的结尾,诗人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继续在这个古老传说中沉浸下去,而是笔锋呼应首联,又转回到现实中来。站在二妃庙前,诗人向四周举目远望,只见眼前的景物似乎都弥漫着一层二妃对舜的相思之情,尤其是江边一片片的翠竹,枝干斑斑点点,仿佛是浸透了二妃的相思之泪。最后一句,诗人没有直说二妃的殉情,而是采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把情渗透到景中,以泪竹披纷无限的画面,来透露二妃永无穷止的情思、绵绵不尽的长恨,以及自己对二妃不幸遭遇的感伤,使全诗起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这首登临凭吊之作,将动人的传说、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心情熔于一炉,情思绵邈深挚,笔调清雅明畅,特别是结尾的截情入景,使全诗显得空灵含蓄,当真是神来之妙笔。篇末有此奇峰,全诗的意境亦为之拓深了许多。

名家点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瀚《古诗词赋观止》:诗人一改咏湘妃之作悲怆的格调。在漫天美丽灿烂的朝霞之中,寄宿湘水的湘妃走出梦乡,飘飘忽忽,一会儿到巫山下,一会儿涉洞庭水,折芙蓉为衣裙,采荇菜为衣带,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这是多么美好奇幻的境界!作者向往这美丽多情的女神和凄美的传说,不远千里命舟来游。这里的湖光山色引起诗人的遐思,但最令人神往、相思的是湘江两岸茂密的修竹,因为“斑竹一枝千滴泪”啊。但作者未写悲苦,只写令人神往的美好境界,此乃本诗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原因。

吴均简介

南北朝·吴均的简介

吴均 吴均(公元469年~公元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吴均的诗(148篇) 吴均的名句

猜你喜欢

登二妃庙

南北朝吴均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二妃庙

宋朝黄彦平

舜生诸冯没负夏,南游晚葬苍梧野。
九峰中隐士一坏,草树苍茫谁辨者。
皇英不袝只孤坟,妃祠别占清湘原。
略无石马充故物,但有耸筠志泪痕。
山川相远终相望,衣冠来游环佩响。
风急真成鹤羽飞,波寒不隔龙工往。
鲛室何人相与居,月明惊跸万灵趋。
未论甄后拾翠羽,定见李白骑鲸鱼。

辞二妃庙

宋朝孔武仲

盘空鸟鹊噪丛祠,船上行人半起时。
残月朦朦倾岛屿,南风嫋嫋透旌旗。
开帆便俗日千里,别庙仍浇酒一卮。
岸芷洲兰俱可荐,新声翻入九歌词。

题二妃庙

唐代李群玉

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滴松风。
不知精爽归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

谒二妃庙

唐代宋之问

还以金屋贵,留兹宝席尊。江凫啸风雨,山鬼泣朝昏。

过二妃庙

唐代崔涂

残阳楚水畔,独吊舜时人。不及庙前草,至今江上春。

黄陵二妃庙

宋朝宋白

重瞳天子狩南荒,二女音容已渺茫。
静听瑶琴当皓月,再闻珠泪洒幽篁。
松愁老鹤清无梦,水映疏萤冷放光。
一夜辽辽千古意,香魂信约绕潇湘。

二妃庙送裴侍御使桂阳

唐代李颀

沅上秋草晚,苍苍尧女祠。无人见精魄,万古寒猿悲。
桂水身殁后,椒浆神降时。回云迎赤豹,骤雨飒文狸。
受命出炎海,焚香征楚词。乘骢感遗迹,一吊清川湄。

过黄陵庙(小集本作二妃庙)

宋朝杨杰

黄陵二妃庙,客过动愁颜。

湘水有时尽,帝车何日还。

血斑千亩竹,魂断九疑山。

欲问苍梧事,白云生栋间。

二妃庙(《宋诗纪事》卷三八题作黄陵庙)

宋朝李邦彦

苍梧杳霭迷遐躅,晚云愁入修眉绿。

薰风不动五弦空,清血斑斑在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