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陶渊明的诗 > 饮酒 十八

饮酒 十八

[魏晋]:陶渊明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作品赏析

其十八(1)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2)。
时赖好事人,载醪法所惑(3)。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4)。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5)?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6)!
[注释]
(1)这首诗分别以扬雄和柳下惠自况,一方面说明家贫无酒,幸赖友人馈赠;另一方面表示闭口
不谈国事,以远祸全身。其中暗寓对国事前途的深忧。
(2)子云:扬雄,字子云,西汉学者。嗜(shì试):喜欢,爱好。
(3)时:常常。赖:依赖,依靠。好(hào 浩)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
载醪(láo 牢):带着酒。 祛(qǖ区)所惑:解除疑惑问题。《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
(嗜)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4)是谘(zī资):凡是所询问的。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塞:充实,充满。
(5)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
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
言何为至于我哉!’”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6)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失:过失,失误。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译文】
扬雄生性好饮酒,
无奈家贫无处得。
幸赖一些勤学者,
时常携酒来求学。
酒杯斟酒即饮尽,
有问必答解疑惑。
有时沉默不肯言,
岂非国事不敢说?
仁者行身细思量,
进退出处何尝错!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陶渊明简介

魏晋·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陶渊明的诗(174篇) 陶渊明的名句

猜你喜欢

饮酒 十八

魏晋陶渊明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和饮酒·其十八

明朝李之世

倚杖听鸣泉,欣然若有得。

十年尘土梦,一洗耳根惑。

洞然镜古初,兹理无通塞。

何事繁音聒,嘈嘈满蛙蝈。

对酒弄无弦,冥心返于嘿。

和陶饮酒·其十八

明朝魏学洢

瓶粟犹未罄,村酿或可得。安得陶渊明,就我解我惑。

看我箧中诗,介然去茅塞。借廛醉乡中,同行归乐国。

先生故寡言,余也愿偕默。

和陶诗·饮酒诗二十首其十八

唐代李贤

我口同斯味,易牙乃先得。

安得鲁中叟,解我心中惑。

人道未能尽,吾责安可塞。

不有君子人,何能以为国。

有酒且复饮,既醉言亦默。

和陶徵君饮酒二十首·其十八

明朝黎民表

世人营丹砂,系影无所得。夸父为邓林,古来共称惑。

颓波赴沃焦,抔土安能塞。愿言乘虚舟,往就不死国。

玄珠虽难求,获之在幽默。

和饮酒二十首(并引)·其十八

明朝黄淳耀

少小味义根,探珠云可得。

岁月难把玩,冉冉向不惑。

坠绪既微茫,贤关屡开塞。

一室且芜秽,况乃活邦国。

逝将耕守田,稼穑在玄默。

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十八

宋朝晁补之

十年一麦禾,此岁亦难得。
寄语吾州人,不饮良大惑。
经时无死市,吏责亦可塞。
先生门弟子,佐守同一国。
举杯日相属,有句安得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