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贪泉

[魏晋]:吴隐之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古人传言此泉水,一饮就生贪婪心。
试使夷齐饮此水,终当不改清廉心。

注释

⑴据《晋书·良吏传》记载,当时派到广州去当刺史的皆多贪赃黩货,广州官府衙门贿赂公行,贪污成风。晋安帝时,朝廷欲革除岭南弊政,便派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走马上任,离广州三十里地的石门(在今广东省南海县西北),这里有一泓清澄明澈的泉水,可是,这泉水竟名之曰“贪泉”。当地传说,即使清廉之士,一饮此水,就会变成贪得无厌之人。
⑵歃(shà):用嘴吸取。怀:思,想念。千金:钱财多,形容人的贪婪。
⑶夷齐:指伯夷、叔齐。他们是商代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为避让君位,两人逃往周国。周武王出兵东征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谏阻未成。周取代商统治天下后,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被公认为道德高尚的典范。

写作背景

《酌贪泉》是东晋诗人吴隐之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吴隐之为官的清廉。前两句描写喝了贪泉的泉水变得贪婪的传说。后两句描写吴隐之喝了贪泉的泉水后为官清廉的志向。

作品赏析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先陈述由来已久的传说。古人说这贪泉水,谁饮了它,心里就要产生牟取千金的贪欲。“歃”以口微吸也,是说只喝一点,极言其少。“一”与“千”对照,强化贪泉之贪。只喝一口,便贪图千金,多喝几口,不用说更贪得无厌。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终不相信这古老传说,不相信贪泉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他勇敢地酌贪泉而饮了,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考验。他是借伯夷叔齐自比,表示自己清廉为政的决心。这传说引起诗人思考。他想起了历史上两位视富贵如浮云的高士——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人世间的大富大贵莫过于帝王的宝座了。可是,这兄弟俩互相推让。孤竹君死后,按照遗嘱要叔齐继承王位,可是叔齐却坚决要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避而不受,出奔于外。叔齐仍不肯登位,也出走了,结果兄弟俩为了互相推让王位,都逃离了孤竹国。天底下最大的富贵他们竟然弃之如敝屣。想到这里,吴隐之在诗的后二句深深感叹道,这贪泉水啊,试教伯夷叔齐来饮,我相信他们终不会改变自己的高尚思想和情操的。贪与廉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的确与是否饮用贪泉无关。
吴隐之这首述志诗,直抒胸臆,言简意赅,古朴动人。诗中通过贪泉的传说,伯夷叔齐不贪财权的情操来表达诗人自己为官清廉的决心和志向。作者言行一致,他在广州任上数年,品德依旧清廉高尚。

吴隐之简介

魏晋·吴隐之的简介

吴隐之 吴隐之(?—414年),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曹魏侍中吴质六世孙,生当东晋后期。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吴隐之的诗(1篇) 吴隐之的名句

猜你喜欢

酌贪泉

魏晋吴隐之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酌贪泉作和人

清朝屈大均

朝饮贪泉水,暮濯贪泉流。廉夫不可为,仁者皆窃钩。

天方授盗蹠,吾介徒罹忧。合浦多明珠,朔漠多貂裘。

仲尼思执鞭,况我斗筲俦。

酌贪泉因吊吴隐之三首·酌之一似取廉名

宋朝白玉蟾

酌之一似取廉名,未酌泉时本自清。
向使无泉亦无语,不贪不酌更分明。

酌贪泉因吊吴隐之三首·晋人相扇以清名

宋朝白玉蟾

晋人相扇以清名,何事因泉始立清。
清到饥寒妻子地,此清太不近人情。

酌贪泉因吊吴隐之三首·人其禄仕为虀盐

宋朝白玉蟾

人其禄仕为虀盐,豀壑民财饱未厌。
不识隐之心与口,酌泉依旧只清廉。

次韵广东黄漕时闻其部中寇退而湖湘之民方避·笑酌贪泉为赋诗

宋朝周必大

笑酌贪泉为赋诗,凛然清节照南夷。
厩空不纳如羊马,才大常嗤捕鼠貍。
盗已奔秦非地险,心迟去鲁只天知。
爱君勤把归鞍促,莫待鸾旗访具茨。

贪泉

宋朝方信孺

泉本无贪人自清,何须一酌始忘情。
回车胜母君知否,见说曾参亦好名。

贪泉

宋朝古成之

贤良知足辱,为尔戎贪名。
一酌不能惑,千年依旧清。
深涵秋汉色,冷浸古松声。
珍重荒碑在,何人曾泪倾。

贪泉

宋朝释智圆

隐之曾饮肯为非,今古泓澄照翠微。
自是贪夫性贪贿,便将泉水作因依。

贪泉

明朝陈献章

藜藿可养生,柏棺可送死。瓦砾是黄金,贪泉亦清泚。

饮水心不易,岂独夷齐尔。山鬼笑侬家,侬家笑山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