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晁错的诗 > 守边劝农疏

守边劝农疏

[两汉]:晁错

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发之不顺,行者深恐,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已也。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岁。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与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听说秦朝时北上攻击胡貉族,修筑要塞于河上,南下攻击杨粤族,布置守军。秦发兵攻打胡貉和杨粤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守卫边疆而救他的人民不被侵略者杀死,而是因为贪婪地想要扩大边疆,所以还没有成功就已经天下大乱了。更何况起兵时不知到敌我的形势,交战就被敌人所擒,屯积就一下子积死。胡貉人生存的土地是阴气积累的地方,树木的皮厚三寸,冰的厚度达六尺,人吃肉喝奶酪,毛发浓密,鸟兽也是浓毛,他们的本性是能耐受寒冷。杨粤生存的土地是寒冷少炎热多的地方,他们毛发稀疏,鸟兽稀毛,性能是耐炎热。秦朝的兵士不服水土,守卫的人死在边塞,运输的人恼怒怨恨在路上。秦朝的百姓见了就逃跑,因为被抓以后就充军,名叫谪戍。秦朝先派遣官吏抓贬谪和招赘的女婿、开商店的人,后来抓没有户口的市民,后来又抓年迈的没有户籍的父母,后来直接入室抓人。履行职责的官员做事不顺,被抓的人有深深的恐慌,有背叛的念头。凡是战死也不投降敌人的百姓都是为了自己着想的。打了胜仗守住了阵地就有封官赐爵的奖赏,攻打和屠杀城邑掳掠来的钱财可以让他的家室富足,所以能让他的百性冒着敌人的炮火,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现在秦朝发兵,士兵九死一生,而没有分文的体恤金,死后一文不值,天下人都知道祸患临头了。陈胜是行伍中的小兵,走到大泽乡,为天下人的倡导,天下人跟随他的如流水一般,秦朝的威严荡然无存了。
胡人的衣食产业不是不动产,他们的形势决定了他们容易侵扰我们的边境。为什么这么说呢?胡人吃肉喝酪,穿动物的皮毛,没有城郭田宅等不动产,就像飞鸟走兽生活于野外,他们住扎于水草丰美的地方,草吃完了水喝完了就转移。如此看来,他们往来转移,有时来有时去,这是胡人生存的技能,也是中国人离开土地南下避难的原因。今天胡人屡次侵犯塞下放牧,如果让当年的燕国、国代,或者上郡、北地、陇西,用他们的守军守住要塞,兵少就会被攻破。皇上如果不出兵相救,那么边境的百姓就会绝望而有投降敌人的打算;如果发兵,兵少则不起作用,兵多则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等赶到时胡人又走了。如果聚集大兵守边,费用太大,如果撤军则胡人又来了。这样年复一年地下去,那么中国就会贫苦不堪而百姓不得安居乐业。
皇上担忧边境是天下人的幸事,派遣将领、官吏和兵士用来治理边塞,这是很大的惠民政策。然而命令远方之兵士守边塞,一年一换,难以了解熟悉胡人的特长,不如选择常年居住的人,安家室置田产,用来防备。这样就方便修筑高城深堑,储备大石头,挖沟渠作为通讯应答之用,加强一个城市,城和城的距离150里。在要害的地方,河流交界处,设立城邑,不少于一千家,把他们训练成虎狼的群居。先搞房地产,后置备耕田的器具,招募罪犯和免除刑罚的人来住;如果不够,就招募家丁、奴婢、赎罪的人和输送奴婢想要拜爵的人;如果还不够,就招募想要去的人。都赏赐高官,安置他的家。给予冬天和夏天的衣服,和充足的粮食,直到能自给自足为止。郡县的老百姓花钱买爵的,直到升到官卿的地位。有丈夫或妻子死去的,政府给出钱给他们成家。如果没有人情味,就不能长久地安居。处于边塞的百姓,如果没有丰厚的利益,就不能让他们长久地生活在危险的地方。胡人来入侵,如果能抵挡的给他一半奖励,并且政府再嘉奖。这样一来,就会各县相互救助,面对强胡而不怕死。这并不是道德高尚,而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亲戚和财产啊。这和东方的兵士不熟悉地势对胡人产生畏惧的心里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现在是皇上的时代,迁徙百姓充实边疆,使边疆不再有战事,边疆的百姓像父子一样相互保护,而不再有被入侵的的忧患,这是利于后世的大功啊,这是皇上的圣明,不是秦朝那些导致百姓心生怨恨的弊政所能比的。

写作背景

晁错的《守边劝农疏》,就抗御匈奴问题深入议论,在历史上首次卓越地提出屯田戍边的建议,并周密地设计了实施举措: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勿下千家,……

晁错简介

两汉·晁错的简介

晁错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发展了&am...〔晁错的诗(3篇) 晁错的名句

猜你喜欢

守边劝农疏

两汉晁错

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发之不顺,行者深恐,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后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已也。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胡人衣食之业不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岁。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与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

又明日作·明农疏入兴超然

明朝邵宝

明农疏入兴超然,刚道艰危已济川。晚岁乐无司马独,盛时忧有范公先。

三朝天为留平格,一语民曾解倒悬。纵是门人脩谱录,隐功阴德恐难传。

劝农六首·皇恩力本劝农耕

宋朝张嵲

皇恩力本劝农耕,老稚争随刺史行。
杨柳垂村麴尘色,殊乡时节近清明。

劝农二首奉呈同官诸丈·劝农事云毕

宋朝陈淳祖

劝农事云毕,晴日足登山。
山高翠微上,坐见人境閒。
天目有修眉,洞庭无狂澜。
田畴井画见,布谷行相关。
村村自花柳,流水春风颜。
周行抚泉石,碧匣开潺湲。
尚想读书声,犹在松树间。
此事已难会,沂水何时还。
郎吟苏仙语,明月下前湾。

傅推官劝农七绝句拟和其五·劝农回

宋朝郑刚中

五马萧萧不醉归,祗人阡陌卷旌旗。
今朝故为劝农出,未与诸君泛酒池。

陪郡侯出郊劝农六绝·劝农冠盖出江干

宋朝洪咨夔

劝农冠盖出江干,马上东风觱栗寒。
珍重春衫唾花碧,画眉狼籍道傍看。

赵子礼劝农回有诗和者盈轴然皆颂德诗非劝农·山乡穷甿不知春

宋朝郑刚中

山乡穷甿不知春,齿莽这种那复耘。
劝使一日临郊坰,曰尔父老尔勿宁。
勅书劝论因人情,要使秋稼如云平。
馈匀饮食烦厨兵,尔醉且饱其力耕。
麻麦荏菽非一名,农有农事毋虚称。
齿革羽毛上勿登,贳租但议颁殊恩。
知今无问阴雨晴,扎扎听尔耰锄鸣。

赵子礼劝农回有诗和者盈轴然皆颂德诗非劝农·山田硗薄高低春

宋朝郑刚中

山田硗薄高低春,田者缘山嗔鸟耘。
惰农不趋林外坰,每以惮此求暂宁。
守出见之告以情,尔辈勿祖米价平。
官今不用农为兵,虽屡丰年自当耕。
醉饱酒食尔有名,田畯至喜非肇称。
众曰此亭公所登,愿当甘棠颂公恩。
祁祁之雨明日晴,听我吹豳击鼓鸣。

劝农

清朝孔毓玑

四民纷攘攘,农乃国家干。祈谷先祈年,岁岁劳宵旰。

谁司民牧者,敢惮为民先。方春时始和,布谷声声唤。

青旗届东郊,秧马中田遍。募夫载酒肉,遥遥向陇畔。

挥手招之来,官民喜相见。沾涂勿尔嫌,安心尝一脔。

尔民良苦辛,还愁勤惰半。越阡复度陌,祗为勤者劝。

惰夫方偃仰,胡从饮而啖。须尔前致词,时哉慎毋玩。

劝农

魏晋陶渊明

其一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其二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其三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其四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其五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其六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