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汉无名氏的诗 > 桓灵时童谣

桓灵时童谣

[两汉]:汉无名氏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
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
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
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注释

①秀才:汉代为举士的科目,要文才出众的人才能当选。
②察:选拔。
③孝廉:本来是汉代选举宫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合称“孝廉”。
④寒素:汉晋时举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清贫。
⑤清白:也是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为官清廉。
⑥高第: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豪门。

写作背景

《桓灵时童谣》是东汉末年的一首民谣。全诗纯用口语,通俗易懂,全摆事实,不着述评。最妙的是全用对比手法,并且是一句一比,句中自比,更显出名实不符的巨大反差,社会批判意义不言自明。

作品赏析

“举秀才,不知书。”凡举作秀才科的人,本应文才深秀、学富五车,但实际上却连字都不识,于是便产生了名与实强烈的对比,夸张又并不让人觉得虚诞。
“察孝廉,父别居。”孝、廉本来两科,后来合而为一,应是事亲孝顺、处事廉洁之人当选。这里复词偏义,重在讲“孝”。孝之最为基本的,就是奉养双亲。但这位被荐之人,竟是与父亲分居而住,就中国古代家庭观念来看,无疑是不孝之举了。
“寒素清白浊如泥”,寒素与清白,可能是性质相近的两个科目。汉代察举科目,只随皇帝高兴与需要而定,所以并不固定。《晋书·李重传》中讲到举寒素要符合“门寒身索,无世祚之资”的条件,选举制度汉晋相延,变化不应很大。范哗在《后汉书·扬雄传论》中说:“中兴以后,复增淳朴、……清白、敦厚之属。”可见二者都是选举科目。一般科目之名称与它所要求的品质应是相当的。故清白、寒素科出来的,应是出身清贫、为官清正之人,而实际上,劳动人民的评价则是“浊如泥”,可见他们是当不起那四个字的。
“高第良将怯如鸡。”汉代不仅文官由重臣推荐,武将也如此。《汉书·昭帝纪》:“始元五年,诏举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五年七月,诏三公、特进、九卿、校尉,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阵任将帅者。”大概武将之举,均要求“列将子孙”,正因此,此科目才取名“高第”吧。高第与文学对举,在此又与良将并举,可知与上面“寒素清白”一样,是两个相近科目。被荐之人,应“刚毅武猛,有谋谟(《顺帝纪》)”,然而实际上却胆小如鸡,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这首民谣,用一两个典型的细节,通过形象的比喻与夸张,将一个个名不符实的推举现象并列起来,将封建时代选拔人材的虚伪、腐朽与可笑揭示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战斗与讽刺艺术。

汉无名氏简介

两汉·汉无名氏的简介

...〔汉无名氏的诗(38篇) 汉无名氏的名句

猜你喜欢

桓灵时童谣

两汉汉无名氏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武后时童谣

唐代不详

红绿复裙长,千里万里犹香。

僖宗时童谣

唐代不详

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周宣王时童谣

先秦先秦无名氏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童谣

先秦先秦无名氏

阿房阿房亡始皇。

童谣

近现代夏明翰

民家黑森森,官家一片灯。
民家锅朝天,官家吃汤丸。

楚童谣

先秦先秦无名氏

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
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晋童谣

先秦先秦无名氏

丙之晨。龙尾伏辰。
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鹑之贲贲。天策焞焞。
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鲁童谣

先秦先秦无名氏

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楚童谣

先秦先秦无名氏

楚王渡江得萍实。

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甜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