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元好问的诗 > 清平乐·太山上作

清平乐·太山上作

[元朝]: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漳壑风来号万穷。尽入长松悲啸。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作品赏析

【注释】:
蒙古灭金之后 ,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 ,不愿为官 。公元1236 年3 月 ,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 ”。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 。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 ,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 ,一从松林间写风 。风不可见 ,借物可知 ,一“号”一“啸”,表现生动。“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 ,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 ,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也典出《庄子》的《田子方》篇中。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 ,也有这种感受 。下句“醉眼千峰顶上”,就写出了如同井蛙脂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当身之所处,眼之所见 ,心之所感,泊于笔端,于是便有”世间多少秋豪”的顿悟之句。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部意。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是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本小,而百安其为小;泰山本大,而百得其为大,因而大非大,小非小,甚至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了。词人借用此句,本意是要说 ,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词人此刻正当故国沦亡之时 ,心情悲伤、惨淡。“世间多少秋毫”一句,实是以旷达掩其苦闷,与上片末句“长松悲啸”意境相同。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 ,风格清脚沉郁 ,显得自然而精炼。

元好问简介

元朝·元好问的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音取hào,喜爱之意,名与字义同),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诗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有神通目。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元好问的诗(467篇) 元好问的名句

猜你喜欢

清平乐·太山上作

元朝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漳壑风来号万穷。尽入长松悲啸。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清平乐·次前韵·西野郭安道所寄清平乐,言予

元朝刘敏中

经春闭户。人不思量处。蓦地花神通一路。留得神仙肯住。相欢忘却无家。对花细引流霞。此日诗来肠断,望君东海西涯。

润陂山上作

宋朝赵师秀

一山大半皆槠叶,绝顶闲寻得轻微。
无日谩劳携纸扇,有风犹怯去绵衣。
野花可爱移难活,啼鸟多情望即飞。
惟与寺僧居渐熟,煮花深院待人归。

二月初山上作

宋朝晁说之

与春相别云一岁,辽鹤有恨不足加。
意韵寂寥莫我适,起逐春风山迳斜。
春风自与时窈窕,岂为来开桃李花。
不然春来已几日,何处桃李不枯槎。
乃知桃李善卑陬,远交深托待纷葩。
政如世间妩媚子,巡墙倚户渐齿牙。
公卿初岂以尔故,腰金佩玉牢声华。
区区更怜蜂蝶辈,草根花底为生涯。
此理前人未见之,我今独得频咨嗟。
生无京国名园分,况此边城万里沙。

清平乐

清朝姚燮

元精星爚。天斧神雷斮。霞液涂肌晶琢魄。抵过铜台残雀。

清平乐

宋朝刘敞

小山业桂。最有留人意。拂叶攀花无限思。雨湿浓香满袂。别来过了秋光。翠帘昨夜新霜。多少月宫闲地,姮娥与借微芳。

清平乐

明朝张名由

绿杨阴里,桃径吹红雨。金勒玉骢何处去,满目天涯飞絮。

清平乐·夏

明朝陈霆

余花落尽。蜂蝶还成阵。绿满汀洲芳杜嫩。乳鸭一双娇困。

清平乐·雪

明朝陈世祥

云僵风败。

雪意妆来大。

梅影一窗摇浅墨。

陡地幻成银海。

前村樵径都迷。

诗人驴背才归。

忙唤童儿买酒,板桥西畔还西。

清平乐·其二

清朝叶昌炽

桐城姚氏。

竹叶亭边地。

阅世生人人阅世。

传舍古今如寄。

闭关聊学瞿昙。

著书敢比桓谭。

檐畔依然垂柳,俨然身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