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唐代]:杜甫

译文与注释


注释

[1]《诗经·周颂》:“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杜甫是寓居,故自称有客。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喜欢在诗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号。

[2]岁拾之“岁”,指岁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从省,兼以避重。旧诗因受字数限制,往往使用从上文或从下文而省的手法,必须合看,不能孤立作解。如杜甫《昔游》诗:“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观下文“寒芜”、“寒霜”诸句,知所谓“晚”,实指岁晚,亦因为字数所限而略去岁字。施鸿保《读杜诗说》疑“岁拾”当作“饥拾”亦非。橡,是一种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名称也不一,南京叫栎树,浙江和东北都叫橡树,四川叫青杠树,是一种有食用价值的野生植物。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尝用来做成豆腐。狙,音居,猕猴。狙公,养狙之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芧,音序,亦即橡子。随狙公,可能是事实,因第四首提到林猿,可见这里是有猴子的。王维诗“行随拾栗猿”。

[3]皴,音村。皮肤因受冻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觉。

[4]末句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作用。仿佛风也为我而悲恸。

[5]镵,音蝉,锄类。

[6]子,是称呼长镵。李因笃说:“说长镵宛如良友。”杨伦说:“叫得亲切。”其实,这种感情乃是从惨痛的生活体验中产生的。没有锄头,便掘不到黄独,性命交关,所以说“托子以为命”。

[7]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土芋,可以充饥。戴叔伦诗“地瘦无黄独”。因雪大,所以无苗,难于寻找。

[8]胫,膝以下。衣短,故不及胫。

[9]子,仍指长镜。因雪盛无苗可寻,故只好荷镵空归。

[10]这句是说空室之中,除单调的呻吟声外,别无所有,别无所闻。愈呻吟,就愈觉得静悄悄的。

[11]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占跟着杜甫。强,强健。何人强,是说没有一个强健的。

[12]展转,到处流转。

[13]这句申明不相见之故。

[14]鴐,音加。鴐鹅,似雁而大。鹙鸧,音秋仓,即秃鹙。弟在东方,故见鸟东飞而生“送我”之想。

[15]结语又翻进一层,莫说各自漂流,你纵得归故乡,而我究不知何住,你又到哪儿去收我的骨头呢?

[16]钟离,今安徽凤阳县。

[17]良人,丈夫。痴,幼稚。

[18]钟离在淮水南。浪高蛟龙怒,形容水路的艰险。

[19]南国。犹南方,指江汉一带,箭满眼,多旌旗,极言兵乱。二句补写不见之由。

[20]猿多夜啼,今乃白昼啼,足见我之悲哀,竟使物类感动。同谷多猿,故有此事。林猿旧作竹林,云是鸟名,非。

[21]蔡梦弼说:“同谷,汉属武都郡,唐天宝元年更名同谷,其城皆生黄蒿,故云古城。”云不开,云雾晦冥。

[22]跳梁,犹跳跃。人少,故狐狸活跃。

[23]穷谷,即上面四句所写的。中夜,半夜。阮籍《咏怀诗》。“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在旧社会,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是没有出路的。

[24]这是倒句。魂早归故乡去了,故招之不来。古人招魂育两种:一招死者的魂,一招活人的魂。

[25]同谷万丈潭有龙,杜甫有万丈潭诗。湫音秋,龙潭。

[26]巄嵷,音聋竦,楂桠貌。樛,音鸠,枝曲下垂貌。

[27]蛰,音直,伏藏。

[28]蝮蛇,一种毒蛇。

[29]这句是说蝮蛇竟敢出游于龙湫,未免可怪。杨伦释“怪”作“畏”,以为杜甫怕蝮蛇而不敢出,恐非。

[30为什么欲斩且复休?前人有两说:一谓“权不在己”、“力不能殄”,一谓“不足污吾刃”。按杜甫自言“疾恶如仇”,这里面确有文章。

[31]心有犹疑,故歌思亦迟,迟则从容不迫,故觉得溪壑也好像带有春意。第六首诗中的龙和蛇,大概是有所指的,但到底指什么人,也很难说。浦起龙注谓龙指皇帝:蝮蛇指安禄山、史思明。但如果真指安史,为什么又欲斩复休呢?沈德潜说:“言外有君子潜伏,小人横行之意。”也不见得妥当。

[32]杜甫这年才四十八岁,过多的苦难,已使他变得衰老了。

[33]从公元757年(至德二载)至759年(乾元二年)为三年。

[34]这两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

[35]宿昔,曩昔,即昔日。

[36]杜甫是一个入世主义者,又有他的政治抱负,而今年老无成,故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写作背景

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写作背景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作于杜甫处于穷愁绝境之时。这组抒情诗的意义在于:展示了诗人当下复杂不平的心态,真切感人;融合了屈原等前人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并有所突破,使激越的悲情得到了动人的传达;标志着杜甫前、后期思想转型的最终完成。乾元二年(759)十一月,杜甫携家人一路簸荡,流落同谷,并和以血泪创作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组抒情诗,无论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还是就其与杜甫前、后期思想的关系而言,都在杜集中具有重要意义。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杜甫的诗(1922篇)〕〔► 杜甫的名句(2661条)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