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人 > 李洞 > 李洞代表作品

李洞的诗词

共收录〔187〕首唐代·李洞的诗:

本页收录李洞的古诗/代表作品根据时间排序,通过这些李洞古诗词的介绍可以了解名家李洞的诗风。如果您也有喜欢的李洞代表作品、或喜欢的李洞的古诗词,欢迎分享。〔更多:李洞的名句(45条)

和曹监春晴见寄

唐朝:李洞

竺庙邻钟震晓鸦,春阴盖石似仙家。兰台架列排书目,
顾渚香浮瀹茗花。胶溜石松粘鹤氅,泉离冰井熨僧牙。
功成名著扁舟去,愁睹前题罩碧纱。

龙州送裴秀才

唐朝:李洞

违拜旆旗前,松阴路半千。楼冲高雪会,驿闭乱云眠。
榜挂临江省,名题赴宅筵。人求新蜀赋,应贵浣花笺。

冬日题觉公牛头兰若

唐朝:李洞

天寒高木静,一磬隔川闻。鼎水看山汲,台香扫雪焚。
鹤归惟认刹,僧步不离云。石室开禅后,轮珠谢圣君。

寄清演

唐朝:李洞

忽闻清演病,可料苦吟身。不见近诗久,徒言华发新。
别来山已破,住处月为邻。几绕庭前树,于今四十春。

中秋月

唐朝:李洞

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
不寐清人眼,移栖湿鹤毛。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

题竹溪禅院

唐朝:李洞

溪边山一色,水拥竹千竿。鸟触翠微湿,人居酷暑寒。
风摇瓶影碎,沙陷履痕端。爽极青崖树,平流绿峡滩。
闲来披衲数,涨后卷经看。三境通禅寂,嚣尘染著难。

赠庞炼师

唐朝:李洞

家住涪江汉语娇,一声歌戛玉楼箫。睡融春日柔金缕,
妆发秋霞战翠翘。两脸酒醺红杏妒,半胸酥嫩白云饶。
若能携手随仙令,皎皎银河渡鹊桥。

上灵州令狐相公

唐朝:李洞

征蛮破虏汉功臣,提剑归来万里身。
笑倚凌烟金柱看,形容憔悴老于真。

废寺闲居寄怀一二罢举知己

唐朝:李洞

病居废庙冷吟烟,无力争飞类病蝉。槐省老郎蒙主弃,
月陂孤客望谁怜。税房兼得调猿石,租地仍分浴鹤泉。
处世堪惊又堪愧,一坡山色不论钱。

颜上人房

唐朝:李洞

御沟临岸行,远岫见云生。松下度三伏,磬中销五更。
雨淋经阁白,日闪剃刀明。海畔终须去,烧灯老国清。

江干即事

唐朝:李洞

病卧四更后,愁闻报早衙。隔关沈水鸟,侵郭噪园鸦。
吏瘦餐溪柏,身羸凭海槎。满朝吟五字,应不老烟霞。

江峡寇乱寄怀吟僧

唐朝:李洞

半锡探寒流,别师猿鹤洲。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
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

西蜀与崔先生话东洛旧游

唐朝:李洞

王屋峭难名,三刀梦四更。日升当地缺,星尽未天明。
度雪云林湿,穿松角韵清。崔家开锦浪,忆着水窗声。

寄淮海惠泽上人

唐朝:李洞

海涛痕满旧征衣,长忆初程宿翠微。竹里桥鸣知马过,
塔中灯露见鸿飞。眉毫别后应盈尺,岩木居来定几围。
他日愿师容一榻,煎茶扫地学忘机。

赠禅友

唐朝:李洞

散花留内殿,宫女梦谈禅。树杪开楼锁,云中认岳莲。
溪声过长耳,筇节出羸肩。飞句相招宿,多逢有月天。

送行脚僧

唐朝:李洞

瓶枕绕腰垂,出门何所之。毳衣沾雨重,棕笠看山欹。
夜观入枯树,野眠逢断碑。邻房母泪下,相课别离词。

题云际寺

唐朝:李洞

开门风雪顶,上彻困飞禽。猿戏青冥里,人行紫阁阴。
腊泉冰下出,夜磬月中寻。尽欲居岩室,如何不住心。

秋宿经上人房

唐朝:李洞

江房无叶落,松影带山高。满寺中秋月,孤窗入夜涛。
旧真悬石壁,衰发落铜刀。卧听晓耕者,与师知苦劳。

赠僧

唐朝:李洞

不羡王公与贵人,唯将云鹤自相亲。
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

迁村居二首

唐朝:李洞

移居入村宇,树阙见城隍。云水虽堪画,恩私不可忘。
猿涎滴鹤氅,麈尾拂僧床。弃逐随樵牧,何由报稻粱。
歌乐听常稀,茅亭静掩扉。槎来垂钓次,月落问安归。
远客传烧研,幽禽看衲衣。眼前无俗事,松雨蜀山辉。

出山睹春榜

唐朝:李洞

未老鬓毛焦,心归向石桥。指霞辞二纪,吟雪遇三朝。
连席频登相,分廊尚祝尧。回眸旧行侣,免使负嵩樵。

上昭国水部从叔郎中

唐朝:李洞

极南极北游,东泛复西流。行匝中华地,魂销四海秋。
题诗在琼府,附舶出青州。不遇一公子,弹琴吊古丘。

吊郑宾客

唐朝:李洞

朝行丧名节,岳色惨天风。待漏秋吟断,焚香夜直空。
骨寒依垄草,家尽逐边鸿。一吊知音后,归来碎峄桐。

和刘驾博士赠庄严律禅师

唐朝:李洞

人言紫绶有光辉,不二心观似草衣。尘劫自营还自坏,
禅门无住亦无归。松根穴蚁通山远,塔顶巢禽见海微。
每话南游偏起念,五峰波上入船扉。

寄太白隐者

唐朝:李洞

开辟已来雪,为山长欠春。高遮辞碛雁,寒噤入川人。
栈阁交冰柱,耕樵隔日轮。此中栖息者,不识两京尘。

李洞简介

唐代·李洞的简介

李洞简介资料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共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足见蜀中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李洞的诗(187篇) 李洞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