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句 > 杜甫的名句 >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出自唐代杜甫的《负薪行

夔州**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写作背景

《负薪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第一二句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夔州**被丧乱葬送了青春年华;第三四句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第五六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最后二句是反诘语,用以照应全篇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讥刺意味。诗以贫苦的劳动妇女为题材,其描绘当时夔州一带的农村妇女,诗写土风,文字质朴,乃具有典型之意义。

译文

夔州的**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妇女天生粗丑,那么是不可能有王昭君的。

注释

⑴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⑵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⑶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此以下四句是统说一般妇女们,不专指未嫁的老**。

⑷“应”:一作“男”,“应当门户”: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

⑸十犹八九: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应供给:供给一家生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⑹此以下四句:复承前**而言,因未嫁,故犹结双鬟(这是**的标志);因穷,故野花山叶与银钗并插。

⑺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集市门:入市卖柴。

⑻死生射利:不顾死生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

⑼石根:犹山根。

⑽巫山:在长江边巫山县(今重庆巫山)境,属夔州。昭君: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杜甫的诗(1922篇) 杜甫的名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