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句 > 杜甫的名句 >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出自唐代杜甫的《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写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杜工部集》。767年(大历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关爱。

译文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的一个寡妇打枣,

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

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

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

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注释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8)只缘:正因为。

(10)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就。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5)便:就。

(16)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7)甚:太。

(18)征求:指赋税征敛。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20)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杜甫的诗(1922篇) 杜甫的名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