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陈与义的诗 > 襄邑道中

襄邑道中

[宋朝]: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
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注释

①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②榆堤:栽满榆树的河堤。
③不知:不知道。
④俱东: 俱: 一起 指一起向东。

写作背景

《襄邑道中》是南宋诗人陈与义诗作之一,此诗通过对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

作品赏析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风”。“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人行船,最怕逆风。作者既遇顺风,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风光:看两岸,飞花、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风向、风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风”字。全诗以“飞花”领起,一开头便写“风”。如果没有“风”,“花”就不会“飞”。次句出“风”字,写既是顺风,风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风”,如果不是既遇顺风、风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陈与义简介

宋朝·陈与义的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的诗(667篇) 陈与义的名句

猜你喜欢

襄邑道中

宋朝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襄邑道中

宋朝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北使还襄邑道中作

唐代徐铉

九月三十日,独行梁宋道。河流激似飞,林叶翻如扫。
程遥苦昼短,野迥知寒早。还家亦不闲,要且还家了。

鹿邑道中

宋朝张耒

去岁秋时去,今年秋又来。
浮名何所得,岁月苦相催。

彭州行邑道中

宋朝李石

四月少雨百草热,山中小麦皆乾枯。
溪水下流牛缺饮,连耞未动妻典襦。
而谷催耕鸠妇怨,早得一雨淋汝面。
老夫枕书卧晚凉,农自忍饥官饱饭。

夏邑道中早行

明朝郭谏臣

东郊旭日迟迟起,好鸟枝头啼不已。

三杯浊酒渐微醺,顷刻前行数十里。

鞍马晨冲杨柳烟,旌旗夜湿梨花雨。

风光到处自堪怜,随时欢赏人能几。

和应之还邑道中见寄

宋朝梅尧臣

向老思旧交,欲见恨无翅。
前时君来都,欣喜乃一至。
亦既勤我怀,酌酒去拘忌。
自从离洛阳,此会无三四。
谢尹最贤豪,已嗟存没异。
因酬马上篇,遂写相逢意。

从霍丘赴六邑道中即事

宋朝毕仲游

野塘无渡水潺潺,五月凉于八月间。

传语弟兄今好在,有声相唤即西还。

入邑道中三首·苒苒岁除佳树少

宋朝许月卿六

苒苒岁除佳树少,行行高处烈风多。
世间无若归田好,其奈吾生未老何。

入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

宋朝许月卿六

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
万世直教悬日月,肯如秋雨谩廉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