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

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

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

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

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

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

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

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

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另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UFO,后一句“飞焰照山”才能够解释。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写作背景

《游金山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买田归隐的心情。

作品赏析

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由于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批评新法的文章,受到诬陷,不安于在京任职,乃自请外放。于是被任命为杭州通判。这首诗即是他在熙宁四年(1070)赴任时经过镇江金山寺所作。

程千帆师在《宋诗精选》中对这首诗的艺术有一段精辟的评价:“诗题为游寺,通篇寓景于情。其写蜀人远宦,写冬季来游,写金山特色,写登山望乡,都很分明。以下转入山僧留看落日,但以‘微风’二句略作形容后,便将难见之江中炬火代替了常见之江干落日,从而抒其所见所感。至于炬火是否江神示意,则更不加以说明,留供读者推想。起结遥相呼应,不可移易地写出了蜀士之远游,而中间由泛述金山,而进写傍晚江干断霞,深夜江中炬火。笔次骞腾,兴象超妙,而依然层次分明。”还应该指出的是此诗的表现角度。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评道:“一往作缥缈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着题,正无从得此远韵。”我们不妨举两首。张祜《题润州金山寺》:“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许棠《题金山寺》:“四面波涛匝,中楼日月邻。上穷如出世,下瞰忽惊神。刹碍长空鸟,船通外国人。房房皆叠石,风扫永无尘。”虽然也有佳处,但未免“极意着题”,笔势放不开。此诗则略去对寺景的刻画模写,着重写登高眺远之景,将古与今,虚与实,情与景融为一体。尤其是在对景物的刻画中,渗透着浓郁的乡情,特别真挚动人(如“绝顶望乡国”而错怨江南北之多山,就是痴人痴语)。同时,诗人所表达的归隐之志,又与他的足迹来到金山寺这个佛教圣地密切相关。通篇既放得开,又收得住,充分反映出苏轼的七古波澜壮阔,开阖自如的特色。

末尾四句,带有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牢骚苦闷。

苏轼简介

宋朝·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苏轼的诗(3136篇) 苏轼的名句

猜你喜欢

游金山寺

清朝郑用锡

挂帆飞渡大江流,重踏金山最上头。缥缈云烟笼石塔,苍茫树木隐头洲。

银涛涌出三千界,玉宇回看十二楼。身在东坡图画里,当年留带是奇游。

游金山寺

元朝汪铢

偶向西津唤渡船,金山胜处访高禅。

人间车马去无路,水上楼台别有天。

江树日晴孤鹘下,石潭云暗老龙眠。

乡僧爱客留煎茗,旋汲岩头第一泉。

游金山寺

宋朝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游金山寺

宋朝蔡襄

平日压尘土,今游兴味长。
波涛围四际,台殿起中央。
鱼听晨餐鼓,云和夕炷香。
薰风休递吹,襟袂不胜凉。

游金山寺

明朝林光

黄埃不改眼中秋,此日金山又系舟。

地拥长江吞巨海,天教绝景镇中流。

烟云苾洌尝龙井,身世依稀在蜃楼。

欲话无生真境界,钟声不动水光浮。

游金山寺

明朝王弼

巨灵怒擘大江开,割取昆崙一股来。万马潮头嘶入海,片金波面涌成堆。

峰峦影落浮杯渡,天水光涵说法台。造化设奇当要会,虚传清澥有蓬莱。

游金山寺

明朝黄相

望入禅林日已曛,六时钟磬隔舟闻。

忘形鱼鸟居相近,倒影楼台画未分。

万顷洪涛天接水,一帘飞雨阁留云。

老僧细话前朝事,指点穹碑带藓文。

游金山寺

明朝陈墀

廿年奔走负山游,此日登临夙愿酬。

石洞云深僧梦稳,江门风急浪花浮。

荒台古塔前朝寺,青雀黄龙两岸舟。

览胜问奇归去晚,钟声月色共悠悠。

游金山寺

明朝郑善夫

地控恒沙界,峰回沧海波。
潮声永夜壮,云气秣陵多。
龙窟存光怪,鲛宫湛绮罗。
黄斿蔽江左,何日返天戈。

游金山寺

明朝祁顺

江心浮玉郁嵯峨,上下楼台浸碧波。

万古乾坤劳砥柱,四围冰雪涌青螺。

人登绝顶天应近,僧住幽厓地不多。

古鉴堂前独吟眺,数声啼鸟隔烟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