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旧历六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遭谢景温诬告,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为杭州通判。七月沿蔡河舟行东南,经陈州至颍州。时恩师欧阳修居颍,师生见面,免不了共叙离别之情,盘桓月余。十月出颍口入淮水(颍口即颍上东鲁口至正阳一段),后东行至寿州。此诗即出颍口至寿州所作,所指淮山是硖石山、肥陵山、紫金山统称而言。

作品赏析

此诗也可称为东坡名篇之一。开篇便写出了之心情沉重。“我行日夜向江海”是由繁华的汴京,向遥远的海边地区,日夜兼程的进发,并有无可奈何之意。因上书不为采纳而反遭诬陷,而又皇命不可违的内在之感,也表达了仕途险恶,应远避是非之情。

“枫叶芦花秋兴长”这自然是当时的节令,但正是符合了自己的心情。秋天是苍凉地,心情是忧伤的,看见了“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便感觉到长淮天远,前途迷茫。这种自然景象融入了感受,自然景象可以看见,易于描写,而内心的远近、低昂是不容易察觉地,所以以物代情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充分地暗示了作者怅惘不安的心情。心情与形景的交措,有一种来日不可预测的感觉,不能不使他深深地思考。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这是到了寿州的所见。白石塔固定之物,人却不断变换。白石塔此时在,以后还在,但历史就改变了。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当然会出现。原本青山绿水,但经风霜已成黄茅山冈,使人感叹不已。此联用上用三仄尾,下对三平补救,十分恰当。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是此诗的最伤感之处。诗人说:我看不到汴京,望不到前途,更望不到送行的朋友们,他们也望不到我,然而你们久在苍茫的是非之地,我们互相牵挂着,都要谨慎行事啊。这种内心的语言只能这样来表达,在这里也是一个三平尾,但这里是作者有意而用的。烟波苍茫更加重了,迷茫不清气氛,前途很难看到,也很难预测。

这首诗可说是文辞、对仗具佳,自然流畅,景情交融,神韵完美,以实写虚的代表作品。正如赵翼的《瓯北诗话》评东坡诗云:“东坡大气旋转,不屑屑于句法字法别求新奇,而笔力行到,自成创格”。

苏轼简介

宋朝·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苏轼的诗(3136篇) 苏轼的名句

猜你喜欢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宋朝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浩荡平波欲接天

宋朝张耒

浩荡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远相连。
风鸣雨桨初离浦,岸转青山忽对船。
泽国秋高添气象,人家南去好风烟。
步兵何必江东走,自有鲈鱼不值钱。

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晚系孤舟古岸隈

宋朝张耒

晚系孤舟古岸隈,蒹葭风定渚鸥回。
山兼野色苍茫去,月向淮心晃荡来。
秋色解将愁并至,年华偏与客相催。
青衫手板徒劳尔,富贵功名安在哉。

次韵子瞻初出颍口见淮山

宋朝苏辙

清淮此日见沧浪,始觉南来道路长。
窗转山光时隐见,船知水力故轩昂。
白鱼受钓收寒玉,红稻堆场列远冈。
波浪连天东近海,乘桴直恐渐茫茫。

初见淮山

宋朝梅尧臣

游宦久去国,扁舟今始还。
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
断岭碧峰出,平沙白鸟闲。
南归不厌远,况在水云间。

铜山寺口初见梅花书寄何则颜二首·沙疏石瘦水涓涓

宋朝戴表元

沙疏石瘦水涓涓,折得梅花费两年。
更与何人说潇洒,香中行坐水中眠。

铜山寺口初见梅花书寄何则颜二首·吴歌楚舞送年华

宋朝戴表元

吴歌楚舞送年华,忆着终还不似家。
今日春风吹梦醒,铜山寺口见梅花。

是日至马祖岩和前韵

宋朝李昴英

九秋天地香,赣产饶木犀。
登高诣其巅,风健戏马嘶。
偷得一日闲,古锦奚奴携。
秋阳阁霏雨,飞盖换障泥。
举扬马祖禅,拂摩老坡题。
菊萸劝人饮,猛吞玉东西。
凭阑视九州,莽苍烟水低。
如何昌黎翁,华岭须缚梯。
野性淡无嗜,所乐惟山溪。
每羞名利区,得失争虫鸡。
意行契真趣,荒苔踏成蹊。
嘉辰且尽欢,聚散或不齐。

陈使君招饮粤秀山是日听词人歌陈乔生新制曲有怀乔生

唐代张乔

城里高山翠作窝,使君呼酒我能过。一泓如镜梅妆映,万井凝脂柳带拖。

雨后更宜浮月饮,风前偏喜醉仙歌。更传乐府教人唱,独客相思愁奈何。

春日同王仲远偕游松林湖之上西望洞庭东西两山是日寒食有感

元朝成廷圭

湖上春来数往还,乱中宁放老夫閒。一百五日又寒食,七十二峰非故山。

行李只留诗卷在,落花应怪酒杯悭。竹西拜扫知何日,目断归鸿夕照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