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赏析

[宋朝]: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此诗也可称为东坡名篇之一。开篇便写出了之心情沉重。“我行日夜向江海”是由繁华的汴京,向遥远的海边地区,日夜兼程的进发,并有无可奈何之意。因上书不为采纳而反遭诬陷,而又皇命不可违的内在之感,也表达了仕途险恶,应远避是非之情。

“枫叶芦花秋兴长”这自然是当时的节令,但正是符合了自己的心情。秋天是苍凉地,心情是忧伤的,看见了“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便感觉到长淮天远,前途迷茫。这种自然景象融入了感受,自然景象可以看见,易于描写,而内心的远近、低昂是不容易察觉地,所以以物代情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充分地暗示了作者怅惘不安的心情。心情与形景的交措,有一种来日不可预测的感觉,不能不使他深深地思考。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这是到了寿州的所见。白石塔固定之物,人却不断变换。白石塔此时在,以后还在,但历史就改变了。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当然会出现。原本青山绿水,但经风霜已成黄茅山冈,使人感叹不已。此联用上用三仄尾,下对三平补救,十分恰当。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是此诗的最伤感之处。诗人说:我看不到汴京,望不到前途,更望不到送行的朋友们,他们也望不到我,然而你们久在苍茫的是非之地,我们互相牵挂着,都要谨慎行事啊。这种内心的语言只能这样来表达,在这里也是一个三平尾,但这里是作者有意而用的。烟波苍茫更加重了,迷茫不清气氛,前途很难看到,也很难预测。

这首诗可说是文辞、对仗具佳,自然流畅,景情交融,神韵完美,以实写虚的代表作品。正如赵翼的《瓯北诗话》评东坡诗云:“东坡大气旋转,不屑屑于句法字法别求新奇,而笔力行到,自成创格”。

苏轼简介

宋朝·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苏轼的诗(3136篇) 苏轼的名句(226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