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

[清朝]: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译文与注释


译文

牛头山双峰对峙,犹如皇宫前两旁的天阙。钟山龙蟠虎踞,环抱着帝王之宅。
六朝的短暂繁华,如今已化为一片片春草,一堆堆落花。
这里已很少能找到往日显赫的豪门大族,而《玉树后庭花》也早已曲终人杳。
为什么亡国之恨,全让这大江东边的秣陵占尽了呢?

注释

1.秣陵:即今之南京市。秦始皇及东晋时称秣陵。
2.牛首:即牛头山。在南京南,山有二峰,东西对峙,似皇官前两侧的阙楼,名双阙,又称天阙。
3.龙岗:龙冈:即钟山。《六朝事迹》:“诸葛亮论金陵地形云:“钟卓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
4.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之为"六朝"。六朝时战乱频仍,兴亡迅速。这句诗从围棋残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对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感慨。
5.万井:形容都会中户口多。符载《五福楼记》:"二江东注,万井如画。"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残破。
6.乌衣:东晋以及南朝时聚居于南京乌衣巷的王谢诸名门大族。《六朝事迹》:“乌衣巷,王导、纪瞻宅皆在此。”这里借指明代的遗民。
7.玉树:玉树:即《玉树后庭花》曲。《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8.大江:长江。

写作背景

《秣陵》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点出怀古之地;颔联用往昔之繁华,来突出今日之荒凉残败;颈联由写景物转入写人事;尾联发出诘问,批判晚明统治者不能吸取六朝兴亡的深刻教训,致使国破家亡、重蹈历史覆辙。全诗言筒意深,蕴含丰富,寓情于景,真切动人。

作品赏析

首联运用“工对”之“地名对”起,既点出怀古之地,又写出南京形胜:“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地宫。”十个字对偶工稳精整,而景象又雄奇壮阔。一“开”一“抱”两个动词,用得也十分形象有力,极见炼字之功。两句诗把南京为帝王之都的山形地势,突兀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为下面进入怀古预先作了有力的铺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颔联两句运用当句对比手法,把往昔“六朝”、“万井”同今日“春草”、“落花”加以对照,从而用往昔之繁华,来突出今日之荒凉残败,以见人世沧桑巨变,语极沉郁。“春草”、“落花”,形容现在城市之衰败残破,好像现在整个南京到处都是杂草丛生,野花飘零。过去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不胜繁华,而今日却残破不全,一种“过春风十里,尽麦青青”(《扬州慢·淮左名都》)的黍离之悲便油然而生。诗人写这种内心悲痛的感受,却又显得毫不粘滞,似乎是随意地把古之历史、当时城市人口情况,同现在的春草、落花并列在一起,而让对比鲜明的形象,自己来透露朝代兴废的瞬息万变。“六朝”、“万井”又有双重意义,暗中亦指南明,南明小朝廷亦建都南京。南京经清兵的掳掠烧杀后,已是满目疮痍,一派凋敝景象。十几年后,诗人到此,断垣残壁犹在,不禁悲慨万分,因而借用怀古之情以喻伤今之意。所以,这两句诗言虽少而意却多。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颈联两句推进一步,由写景物转入写人事。乌衣巷是六朝繁华之象征,《玉树后庭花》曲是六朝亡国之象征。这里,乌衣用以代指南明时朝中之显贵,玉树则用以暗指南明福王朱由崧荒淫误国的丑行。福王朱由崧在清兵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不思进取,纵情声色,选优排戏,完全置国家社稷于不顾,最后落得国破身亡,“临去秋波泪数行”(孔尚任《桃花扇·余韵》)的下场。两句诗均有话外暗示之音:拜访旧时之显贵,现在人已无多;而过去笙歌迭唱的舞榭歌台,现已人去楼空,微微透露了南明小朝廷之覆亡。这一联中,诗人以“少”和“空”来概括“访旧”和“听歌”的结果,可见现在人事已非,用得十分准确贴切。尤其是“空”字,更显现出一种空虚渺茫之感。
古之六朝,今之南明,均遭到社稷倾覆、江山易主的惩罚,这使诗人不能不对这种历史悲剧疾首蹙额,怅恨不已,故诗人在尾联里,发出似乎不可理解的慨叹。“尽”字表示有亡国恨者不仅仅是六朝,也包含了南明。这两句既反映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悲痛,也表现了作者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
历朝历代都不乏咏秣陵之作,但大都以历史的旁观者身份进行创作。有的是总结教训,指出险不足恃,如刘禹锡《金陵怀古》诗:“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有的是叹息世事如梦,如韦庄《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此诗则不然。作为明室遗民,屈大均直接目睹和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历史变迁。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一位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来说,是不堪忍受的。因此,诗人不是把自己作为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以历史变迁中的受屈辱者的身份,写个人切肤之痛,故情真意切,感人良深。
此诗以写南京为帝王之都始,而以哀叹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的帝王覆亡终。其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把写景、怀古和抒情融为一体,而于怀古之中又暗藏伤今之绪,亦怀古亦伤今。无论是写景、叙事、抒情,均寓有深层的意蕴,却又浑然无迹,藏而不露,使诗增添了无限的情韵。

屈大均简介

清朝·屈大均的简介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rdquo...〔屈大均的诗(683篇) 屈大均的名句

猜你喜欢

余羁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郁郁之怀伏枕增剧遂效杜子美同谷体为秣陵七歌时丙戌九月既望也·其三

明朝丰坊

我祖全归鄮山穴,青山如簪水如玦。时殊势失如共欺,宰木千章争斩伐。

忆初射策酬祖愿,愿得幽泉开笑面。那知一别五六年,冢上无人浇麦饭。

呜呼三歌兮情更苦,阴云四塞飞秋雨。

余羁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郁郁之怀伏枕增剧遂效杜子美同谷体为秣陵七歌时丙戌九月既望也·其六

明朝丰坊

天下穷民我最苦,弟兄三四皆黄土。兀然独留多病身,退不能得进何补。

自从辞家室磬悬,古田春草自年年。《北山移文》谁与勒,万古伤心《棠棣》篇。

呜呼六歌兮只自知,欲往诉之人共疑。

余羁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郁郁之怀伏枕增剧遂效杜子美同谷体为秣陵七歌时丙戌九月既望也·其五

明朝丰坊

有友有友来界塘,温其如玉白面方。步出西清日未午,握手谈笑神扬扬。

彗摇东壁馆飞鵩,君身甫出邹阳狱。嗟我生余行路难,何似当年同鬼录。

呜呼五歌兮怀管鲍,落花纷纷满庭草。

余羁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郁郁之怀伏枕增剧遂效杜子美同谷体为秣陵七歌时丙戌九月既望也·其一

明朝丰坊

悲哉苍天胡有知,遥遥瘴海无还期。丈夫生男瘴如女,人间安用吾生为。

黄金横腰矜气焰,猩猩笑人唇未敛。狂呼九关死瘴开,痛极慷慨思伏剑。

呜呼一歌兮谁忍歌,秋风号动沅湘波。

余羁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郁郁之怀伏枕增剧遂效杜子美同谷体为秣陵七歌时丙戌九月既望也·其二

明朝丰坊

吾家鄮邑之城西,百椽破屋余竹篱。前年倭奴苦杀戮,祖母垂白走且啼。

幸存余生胆已裂,昨日书来惊病发。别时衣线犹在身,菽水山中仗谁设。

呜呼二歌兮涕泗流,白日惨惨为我愁。

余羁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郁郁之怀伏枕增剧遂效杜子美同谷体为秣陵七歌时丙戌九月既望也·其四

明朝丰坊

侧身西望岷山长,长天隐隐白玉堂。人言士为知己死,干旌一去愁茫茫。

忆昔吴越几千士,青眸偏瞩真父子。言犹在耳孝与忠,悠悠此生堪愧死。

呜呼四歌兮调转急,欲赠瑶华将何及。

秣陵

清朝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

宋朝胡仲弓

山自青青水自流,五云犹绕帝王州。
谁将千幅鹅溪绢,画出东南一片秋。

秣陵关

清朝​吴敬梓

箯舆芳径草痕斑,明庶风来渗客颜。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

秣陵行

明朝陶益

秣陵自昔称豪华,五侯七贵万人家。

通衢鳞集陈珠玉,纷纷游骑尽堪誇。

红粉楼头明媚色,偷眼凭阑娇无力。

清歌妙舞艳阳天,玳席琼筵欢无极。

朱帘绣幕攒晴烟,银树瑶林花争妍。

拾翠涂黄日将午,金鸭香销春可怜。

燕子飞飞解秦苑,桃花片片笑刘阮。

时闻萧寺礼钟声,恍惚歈吟亦经卷。

幽轧移舟上新河,平市三山路转多。

呼朋挈榼背驴去,流莺声滑薰风和。

我生性僻好奇古,牛首鸡鸣偏欲睹。

凌虚一望扬子江,鱼龙变化鼋鼍舞。

振衣回来向柳滨,柳滨蛾眉装束新。

翠袖红裙拖白练,三三两两动香尘。

自言儿家好门户,夫婿前年作大贾。

大贾射利久未归,口脂面药皆黄土。

仙郎仙郎何处来,如曾相识无相猜。

恐是十洲三岛客,翻疑泛海济川才。

世间争说奇男子,鞭霆逐电走千里。

骞翮远翥辞故乡,慷慨悲歌燕赵里。

嗟我闻之不能声,千愁万恨难为情。

祇今感尔重离别,何况春风万里程。

因思庄家有至乐,酒熟稻香坐田角。

生平少读几行书,蚤眠晏起随意觉。

因此回头语深闺,女儿莫作贾人妻。

更推一语自相嘱,男儿莫与贾人齐。

富贵荣华何足道,古言在家贫亦好。

囊琴笼鹤赋归与,笑杀王孙怨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