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
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注释

①搴(qiān)帷(wéi):掀起门帘,出门。
②河梁:桥,替代送别地。
③枯(kū):干涸。
④惨惨:幽暗无光。
⑤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写作背景

《别老母》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表达了诗人与母亲分别时的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把别离之情表现得贴切又沉痛。

作品赏析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表现特点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用情极深,无论是缠绵悱恻抑或是抑塞愤慨之情,都写得深入沉挚,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是语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诗中扫尽浮泛陈旧之词,语语真切,而且一种清新迥拔之气,凌然纸上。其三是音调极佳,作者诗音调和内容紧密配合,悠扬激楚,也特别动人。 要离家远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亲的角度上来写这首诗,抒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种无奈的情怀作者。

赏析二

  “搴帷拜母河梁去”中以“河梁去",点明了别母的主题,并融含了远游异乡、身世飘零的悲哀之感。“白发愁看泪眼桔”紧承首句而来,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写别母时的伤痛之情,但“搴帷拜母”的具体细节和特征鲜明的母亲的形象已经能够感受到母与子各自内心的情感运动及相互间情感的交流:两两相对,默然无语,母亲的凄楚和耽念,诗人的悲愁和愧疚,尽在不言中。

  “惨惨柴门风雪夜”是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画面,同时造成了一种充溢着强烈悲哀情绪的氛围。诗人也不由从心底发出“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慨叹。“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诗人感情步步加深,层层蓄积,凝聚到饱和状态时的迸发,从而就产生了动人的情感力量,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矛盾运动,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内容。

  这首诗通过眼见别时的实况与悬想今后的虚景相结合,用直白如话的语言对诗人远行他乡和离别母亲时见到的场景进行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母亲至真至诚的情感。

黄景仁简介

清朝·黄景仁的简介

黄景仁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黄景仁的诗(104篇) 黄景仁的名句

猜你喜欢

别老母

清朝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老母

清朝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老者王元之

宋朝王令

二夷之来始何自,乘我中国方迷昏。
各投阴诬张诞妄,寻附罅隙为株根。
例夸难能压甚畏,钓博天下要推尊。
其流汗漫已不制,尚自冲荡洪其源。
一戎中侵欲内每,犹遣万甲疆埸屯。
何哉二戎日内坏,不思刷去仍资存。
尝闻古人第气类,皆以夷敌禽兽论。
惜乎无伦弗礼义,几希不得人相扪。
吾观世之陷此者,不啻火立足向燔。
岂期之子既自悟,不思跳出乃欲{左足右存}。
余方往就西北食,闻子亦整东南辕。
虽然去就固在子,安忍惜手不试援。

度侄从事行亲迎之礼于傅氏朋旧各赋诗赠别老

宋朝刘学箕

晓露沁桃脸,东风摇柳丝。
小雨斂香尘,山川发华滋。
今晨天气新,满路春融怡。
祖饯宾从欢,喧哗车马驰。
问云何为者,吾子有所之。
所之道匪遥,求友贵及时。
婚姻古则然,制礼今或夸。
琴瑟因好合,蘋繁尤谨持。
择藕得贤柔,令淑全妇仪。
岂但荣已身,实将慰母慈。
冰翁君子儒,材术世吏师。
听讼鉴烛物,明尤差毫釐。
子既获晤承,朝夕广见知。
士生三日别,犹以刮目为。
此行谅经月,归计春仲期。
非吴下阿蒙,行可验措施。
心广体自拜,勿溺小智私。
门户要人兴,责望夙所蕲。
庙见事唯谨,遄迈毋或迟。
语直殆逆耳,愿当深致思。

老母生朝

宋朝项安世

陶春庭院起秋千,赛社人家踏舞筵。
生日新来逢此日,今年好去胜常年。
旧栽桂子孙枝盛,老对萱业孺色鲜。
待得儿曹俱鹤发,五纹双髧戏尊前。

喜老母至

明朝卢龙云

望尽云山粤海边,到来消息喜真传。遥知弟妹灯前语,不分天涯綵服偏。

管仲有老母

宋朝彭汝砺

王阳为孝子,王尊未能非。

管仲有老母,鲍叔独能知。

同途不同行,亦各有所思。

今或有斯人,执鞭吾不辞。

挽陈西老母

宋朝徐照

夫人年八十,头发未如银。
有子缘能孝,居家不似贫。
案头经尚在,箱内药初陈。
至日西门外,无非送葬人。

陈西老母氏挽词

宋朝翁卷

八十余年寿,孀居备苦辛。
成家无别物,有子作诗人。
远客移书吊,新坟得佛邻。
秋堂挂遗像,癯若在时身。

老母适至时已见黜

宋朝胡仲弓

千里迎阿{上弥下女},相见翻不乐。
微禄期奉亲,亲至禄已夺。
所悲乏故交,何以寓漂泊。
向来耿介心,馈遗拒不诺。
及兹方便央求恤,挽首念囊橐。
空余声誉在,未足救饥渴。
传言仁义饮,理岂填沟壑。
况因直道黜,自省何愧怍。
阿{上弥下女}幸无忧,儿有平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