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袁去华的诗 > 瑞鹤仙·郊原初过雨

瑞鹤仙·郊原初过雨

[宋朝]:袁去华

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眉妩。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唯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沈沈、小阁幽窗,有时梦去。

作品赏析

【注释】:
在南宋初期的词坛中,袁去华是个不太受人重视的人物。正史里没有留下他的传记 ,“而且”连他的生卒年代也无从考证。只知道他字宣卿,江西奉新人,是绍兴十五年(1145)的进士,曾做过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 )和石首(今属湖北省)的知县,留下了《宣卿词》一卷,共有九十八首,数量不算太少。
这一首《 瑞鹤仙》,其主题可以用词中的两句话概括,就是“伤离恨,最愁苦”。词从写景入手。“郊原”三句,写郊外雨后之状。在一望无际的荒郊原野上,一阵骤雨过后,风也停停了下来;但坠落的枯叶,却还在空中飘舞。这虽然是秋日郊原常见的景象,但对于一个离人来说,却显得格外的触目。这几句乍看是纯粹的写景,但只要稍加体味,就会发现其中已融入了作者凄凉的情思。景是各人眼中所见之景,是各人观照景物那一刹那思想感情的返照。因此透过这几句词所写景物的外观,我们可以窥见作者衰颓、凌乱的心绪,而且还可以隐隐感到其中似乎含有某种暗示:那“风定犹舞”的败叶,不就象作者自己的身世、处境一样吗?这样,词一开头,就把人引到了怅惘的境界。
“斜阳”三句,继续描写郊原景物。作者的视线移向了远方,只见已斜挂在丛密的小树林顶上的夕阳,它那金色的光线,把妩媚的远山照映得十分明显。这几句的感情色彩,比前面三句显然要浓得多,它透过字面呈现给读者的意象,是饱蘸着愁恨色彩的。本来,夕阳斜照,“遥山媚妩”,这就是一种悦目的景致。然而所作者所见到的 ,却是一副“浓愁浅黛”的状貌,这完全是移情作用的结果。黛青色的重叠的山峰,还可以使人联想到作者紧皱的双眉。北宋人王观有一首《 卜算子》,开头两句写的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可供参阅。
“来时旧路”至上阕结束,仍是写郊原风光。这里半是实景,半是虚景。“溪边流水”是实在的 ,是眼前所见到的 :而“娇黄半吐”的“岩花”(生长在岩石旁的花)则是保存在脑海中的印象,是来时所见到的。昨日迎人的有岩花与流水,今日则流水“见人如故”而已,可见岩花已经凋谢了,不存在于现实之中了。这一实一虚,造成了一种生机蓬勃景象与萧条萧杀景象的对比,昨日与今日的对比。走在来时的旧路上,作者早已愁绪满怀,更是与那景物的萧条萧杀形成鲜明的对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古代人的情感大体相同。词写到这里,一位离人眼中的秋日郊原景物,渗透了感伤的情绪,展现了读者的面前了。
下片另换场景,由郊原转入对邮亭(古时没设官道上供过往行人歇宿的馆舍)的描写。“无语”四句,勾画出作者来到邮亭前面,下马投宿的动作画面;他那“无语”的外在表观,揭示出他正在咀嚼凄凉悲哀的心灵活动 。所谓“旧曾题处”,倒不一定非要理解为他曾经在这里留下过翰墨(诗词之类),只不过是说他曾经在这里歇宿过而已。这种重临旧地而境况完全不同的情景,是最容易勾起人们的愁绪满怀,因此他的默默无言,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 无聊倦旅”三句 ,由写景叙事转入抒情的描写,直接点出了“伤离恨,最愁苦”的这一主题,这是在“深静”的旧日邮亭中安顿下来之后必然产生的思想情感 。这“ 离恨”的内容具体是指什么呢?从“纵相逢”三句,可知是作者不得已而离别了他的心上人 ,深恐他今生今世不能再与其相见的思想情感。
“收香藏镜”是指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收香”用的是晋代贾充之女贾午窃其父所藏奇香赠给韩寿、因而结成夫妇的典故,见《晋书·贾充传》。“藏镜”用的是南朝陈亡后,驸马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因各执半镜而得以重圆的典故,见孟棨《本事诗·情感》)。
“人面桃花在否”是担心不能再与女方相见的思想情感的表露 。(用崔护在长安城南遇一女子,明年再来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典故,亦见孟棨《本事诗·情感》。)爱情的遇合与否决定于双方的主客观因素,使自己能够忠贞不二,又安知对方的情况如何呢!惆怅之情,溢于言表。既然现实已不一定能够相见,那就只好寄希望于梦中了。“念沉沉”三句 ,具体展示出这一想象中的梦寻之状。深沉的“ 小阁幽窗”,是佳人居所;“有时梦去”,本来是够虚无飘渺的,但慰情聊胜于无,总比连梦中也不得一见要好 。 宋徽宗被掳北行时想念故宫,不也是叹息“和梦也新来不做”(《燕山亭》)吗?晏几道说得好:“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鹧鸪天》)梦中寻欢 ,也是够浪漫诗意的 ;并且以“念”字领起,又见出多少无奈之情!
这首词当是作者与意中人分别以后抒写离恨而写的。宋代都市繁华,歌妓众多,无论是官妓、私妓还是家妓,偶然的遇合 ,就往往以她们的色相、伎艺,赢得了为科举功名而奔波的士子们的期盼,这是那时普遍的现象 。其《荔枝香近 》、《卓牌子近》、《长相思》、《宴清都》等,都是他和歌妓们聚时欢会或别后相思的记录。此词大约也是为此而写的。这一类词要说有很大的社会意义,那也不一定;不过两性关系总容易触动到感情的深处,往往使人荡气回肠就是了。

袁去华简介

宋朝·袁去华的简介

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袁去华的诗(95篇) 袁去华的名句

猜你喜欢

瑞鹤仙·郊原初过雨

宋朝袁去华

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眉妩。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唯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沈沈、小阁幽窗,有时梦去。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宋朝周邦彦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阑角。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

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新晴·清明初过雨初收

宋朝宋庠

清明初过雨初收,春意重因霁景留。
风定草烟还压野,云开山色始归楼。
邙阴高树藏低岭,河曲新波没故洲。
点检丛花犹半在,应须秉烛为君游。

蝶恋花·满地落红初过雨

宋朝吴礼之

满地落红初过雨。绿树成阴,紫燕风前舞。烟草低迷萦小路。昼长人静扃朱户。沉水香销新剪苎。欹枕朦胧,花底闻莺语。春梦又还随柳絮。等闲飞过东墙去。

渔家傲·十里寒塘初过雨

宋朝丁羲叟

十里寒塘初过雨。采莲舟上谁家女。秋水接云迷远树。天光暮。船头忘了回来路。却系兰舟深处住。歌声惊散鸳鸯侣。波上清风花上雾。无计去。月明肠断双栖去。

临江仙·百尺危楼初过雨

宋朝邓肃

百尺危楼初过雨,清风凛作轻寒。一声渔笛在云端。黄昏帘幕卷,新月半阑干。青翼不来音信断,云窗杳隔三山。何当携手便骖鸾。今宵同胜景,玉斝不留残。

转调蝶恋花·溪上清明初过雨

宋朝沈蔚

溪上清明初过雨。春色无多,叶底花如许。轻暖时闻燕双语。等闲飞入谁家去。短墙东畔新朱户。前日花前,把酒人何处。仿佛桥边船上路。绿杨风里黄昏鼓。

瑞鹤仙

明朝曹溶

问泉台俊杰。

曾掉下书囊,横飞金阙。

归来便华发。

况历残唐宋,几朝烟月。

苍松叠雪。

是樵斤、留馀枝叶。

踏荒丘、三五僧雏,又见晚钟明灭。

伤别。

罗裙迎马,玉镜分鸾,那堪重说。

阴风凄切。

孤眠处,尽呜咽。

想当时艳说,还乡富贵,不道浮荣易歇。

只稽山、远作丰碑,宛然汉物。

瑞鹤仙·寿

清朝聂树楷

温风随节至,见王母,凤辇鸾旗同莅。称觞逢阆地。

有会洛耆英,过江名士。裁红刻翠。侑瑶觥,新词竟制。

倩东方偷献蟠桃,玉露漙漙满蒂。

瑞鹤仙·梅

宋朝陆睿

湿云黏雁影。

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

千金买光景。

但疏钟催晓,乱鸦啼暝。

花悰暗省。

许多情、相逢梦境。

便行云、都不归来,也合寄将音信。

孤迥。

盟鸾心在,跨鹤程高,后期无准。

情丝待剪。

翻惹得,旧时恨。

怕天教何处,参差双燕,还染残朱剩粉。

对菱花、与说相思,看谁瘦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