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赵光义的诗 > 缘识·何为禅定性心同

缘识·何为禅定性心同

[宋朝]:赵光义

何为禅定性心同,解说真如物外空。
几许修行缘上得,惑多妄想障於聪。
名彰道理千世永,善恶都归万法中。
应现机关俱寂默,始知明鉴照昏蒙。

赵光义简介

宋朝·赵光义的简介

赵光义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的诗(539篇) 赵光义的名句

猜你喜欢

缘识·何为禅定性心同

宋朝赵光义

何为禅定性心同,解说真如物外空。
几许修行缘上得,惑多妄想障於聪。
名彰道理千世永,善恶都归万法中。
应现机关俱寂默,始知明鉴照昏蒙。

定性书

宋朝程颢

百家谨案:横渠张子问于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先生因作是篇。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氏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唯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
刘蕺山曰:此伯子发明主静立极之说,最为详尽而无遗也。稍分六段看,而意皆融贯,不事更端,亦不烦诠解。今姑为之次第:首言动静合一之理,而归之常定,乃所以为静也。是内非外,非性也;离动言静,非静也。“天地之常”以下,即天地之道以明圣人之道不离物以求静也。“人之情”以下,言常人之情自私用智,所以异于圣人而终失其照物之体也。“《易》曰”以下,又引《大易》、孟子之言以明自私用智之必不然也。“圣人之喜”以下,又即圣人应物之情以明外物之不足恶。而“夫人之情”以下,又借怒之一端,于极难下手处得定性之法如此,又以见外物之不足恶也。合而观之,主静之学,性学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圣人常寂而常感,故有欲而实归于无欲,所以能尽其性也。常人离寂而事感,离感而求寂,故去欲而还以从欲,所以自汩其天也。主静之说,本千古秘密藏,即横渠得之,不能无疑。向微程伯子发明至此,几令千古长夜矣。
百家又案:嘉靖中,胡柏泉松为太宰,疏解《定性书》,会讲于京师,分作四层:“一者,天地之常,心普物而无心,此是天地之定。二者,圣人之常,情顺物而无情,此是圣人之定。三者,君子之学,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此是君子之定。四者,吾人第于怒时遽忘其怒,观理是非,此是吾人之定。吾人希君子,君子希圣人,圣人希天地。”是日,天下计吏俱在京,咸会于象房所,约五千余人。罗近溪、耿天台、周都峰,徐龙湾并参讲席,莫不饱饫斯义。

为禅悟剪发偈

宋朝白玉蟾

一毛头上一如来,一一如来鼻孔开。
把得这般刀在手,剪教断了唤教回。

梅花百咏·其三十七·定性

明朝李江

钟于阳德老蓬壶,九九消寒恰写图。

天地有形机轴巧,风埃无路梦魂俱。

妙中信若三神绝,虚处茫然万虑除。

我恨程门今不及,百年霜雪独清癯。

次韵天启戏为禅句之作

宋朝余干

一片木柴投向釜,不是知音色如土。

道途谩用运三车,根性终然资一雨。

相逢倘获个中人,涓滴何辞北驴乳。

善才童子天质奇,抛官远遁修行苦。

果向北山曾遇人,便解捐书寻一语。

而今脱却七斤衫,相见山山惟作舞。

秋闱何幸相握手,未厌夜深来叩户。

莫愁客至将何待,困有眠床饥有俎。

缘识·修行缘识近宗师

宋朝赵光义

修行缘识近宗师,妄想真空各自持。
慕道终来归正法,无穷方寸莫教痴。

登禅定寺阁

唐代宋之问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禅定寺经院

唐代鲍溶

莲华不朽寺,雕刻满山根。石汗知天雨,金泥落圣言。
思量施金客,千古独消魂。

禅定指迷歌

宋朝张伯端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
性於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馀。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馀。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
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
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
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
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
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
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
断常纤尘有染,却於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
只为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湿。
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
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
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
万法一时无著,说甚地狱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
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
观音三十二应,我当亦从中证。
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
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
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总白。
有时自歌自笑,傍人道我神少。
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
更若见我谈空,恰似囫囵吞枣。
此法唯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
兼有修禅上人,只学闹口合唇。
夸我问答敏急,却元不识主人。
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
便逞已握灵珠,转於人我难除。
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
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
心高不肯问人,枉使一生虚老。
乃是愚迷钝根,邪见业重为因。
若向此生不悟,后世争免沉沦。

修仁县禅定寺

宋朝陶弼

民归新邑去,古寺静寥寥。
僧映水遮户,客随云过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