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

《立秋前一日览镜》这首诗,当是诗人失意时的即兴之作,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体验,构思精巧,颇有意趣。

作品赏析

  失志不遇的悲哀,莫过于年华蹉跎而志业无成,乃至无望。如果认定无望,反而转向超脱,看破红尘。在封建士人中,多数是明知无望,却仍抱希望,依旧奔波仕途,甘受沦落苦楚。李益这诗即作是想,怀此情。

  第二天立秋,第一天照镜子,不言而喻,有悲秋的意味。诗人看见自己两鬓花白如雪,苍老了。但他不惊不悲,而是平静淡漠,甚至有点调侃自嘲。镜中的面容,毕竟只表现过去的经历,是已知的体验。他觉得自己活着,这就够了,身外一切往事都可以一笔勾销,无须多想,不必烦恼,就让它留在镜子里。但是,镜外的诗人要面对第二天,走向前途,不知该怎么办。他觉得后一天恰同前一日。过去无成而无得,将来正可无求而无失。何况时光无情,次日立秋,秋风一起,万物凋零,自己的命运也如此,不容超脱,无从选择,只有在此华发之年,怀着一颗被失望凉却的心,去面对肃杀的秋风,接受凋零的前途。这自觉的无望,使他从悲哀而淡漠,变得异常冷静而清醒,虽未绝望,却趋无谓,置一生辛酸于身外,有无限苦涩在言表。这就是此诗中诗人的情怀。

  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这些比喻,既明白,又含蓄不尽,使全篇既有实感,又富意趣,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李益简介

唐代·李益的简介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李益的诗(157篇) 李益的名句

猜你喜欢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代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代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前一日载酒过懋忠

明朝冯琦

今日良宴会,情深更起愁。
追欢还卜夜,恋别不禁秋。
萤火含风冷,灯花近雨收。
休言尊酒尽,归及细君谋。

立秋前一日舟泊胡埭港口占

清朝叶鹤栖

扁舟一叶东塘道,两岸吴歌荡桨行。

绿树笼阴溪口暗,晴霞绚彩渡头明。

安阳高接浮云影,震泽遥闻唱晚声。

最是水天秋色早,夕阳红蓼不胜情。

立秋前一日作(六月廿五日)

清朝乾隆

夜雨即朝晴,天恩沐允诚。

葱菁山阪茂,高下石涂平。

事极率自返,运亏起以盈。

炎官设孤注,明日讶金行。

立秋前一夕懒宜巢坐雨

清朝王润生

但取居容膝,无妨屋打头。

雨声凉入夜,灯影瘦知秋。

络纬萧萧作,梧桐叶叶愁。

暗中更节物,点滴与心谋。

秋前一日感赋

明朝伍瑞隆

寂寂竟何事,虚亭尽日眠。

绿阴残雨后,爽气发秋前。

晚舸清溪口,疏钟水寺边。

自能齐物理,不敢怨流年。

桂(中秋前一日作)

清朝乾隆

迟开欲问女夷囊,今日欣看拂槛芳。

嘉卉解迎秋半节,金枝齐放月中香。

珠声时坠瀼瀼露,雾气常霏曲曲廊。

纵使素灵多羽卫,供馀丹粟九秋粮。

中秋前一日诸生携酒见过对月同赋

宋朝吕江

半生道路鬓双皤,又是中秋客里过。
别业可怜荒杜曲,羁怀最怕听商歌。
不知明月几时有,如此清风良夜何。
胜概无诗可收拾,九原唤起老东坡。

中秋前一日雨送罂粟戎葵子与刘元煇

元朝方回

小雨翻锄土带沙,戎葵罂粟送诗家。
敢争天上中秋月,且种人间隔岁花。
小稔米今犹未贱,固穷酒可不须赊。
乘閒傥肯来相过,有水吾能自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