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王昌龄的诗 > 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

[唐代]: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作品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赵其钧)

王昌龄简介

唐代·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王昌龄的诗(222篇) 王昌龄的名句

猜你喜欢

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

唐代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代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秋陂道中三首·止水通流水

宋朝赵蕃

止水通流水,前陂接后陂。
农夫身马驶,客子竹舆危。
五斗真聊尔,百艰谁使之。
不能懲创在,犹后强裁诗。

重游通波亭

唐代薛能

十年抛掷故园花,最忆红桃竹外斜。
此日郊亭心乍喜,败榆芳草似还家。

醉书·青草渡头波接天

宋朝陆游

青草渡头波接天,山翁吟啸自悠然。朝餐偶过卖鱼市,晚泊时逢迎荻船。投老未除游侠气,平生不作俗人缘。一樽酌罢玻璃酒,高枕窗边听雨眠。

夕出通波阁下观妓诗

南北朝萧绎

蛾月渐成光,燕姬戏小堂。胡舞开春阁,铃盘出步廊。

起龙调节奏,却凤点笙簧。树交临舞席,荷生夹妓航。

竹密无分影,花疏有异香。举杯聊转笑,欢兹乐未央。

送柴教谕

明朝郑真

玲玲琚佩飒天风,三载宫墙教育功。馆阁名高霄汉表,山川妙入画图中。

云生晓席芙蕖动,日射春盘苜蓿空。书满却看胜荐剡,未应皓首叹飞蓬。

郁松赠陶思齐任通波驿长

元朝许谦

郁郁乔松,在彼中林。斲之砻之,以榱以楹。我材既良,胡宁靡成。

日居月诸,亦迭而逝。谋犹孔臧,庶拔斯萃。奋然于怀,耿耿寤寐。

泛彼柏舟,集于西流。征夫遑遑,予取予求。尔言毋暴,我心则休。

遥遥道途,跬步斯举。悠悠天衢,始振其羽。聿其问津,云汉之渚。

送柴廷玉静得

元朝方回

烂柯峰下碧溪云,元自龟山一派分。
罗仲素初同此脉,朱元晦始张吾军。
傥知柴氏潜心学,未数徐魁径畈文。
近喜识荆静得老,名家知道更多闻。

送柴仲山归里

宋朝潘玙

长台在何处,俄听话归期。
雪霁千山月,梅开一路诗。
京尘随地尽,春色到家知。
欲把西湖酒,重来是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