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奔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心头的苦闷;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写作背景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作品赏析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李白简介

唐代·李白的简介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李白的诗(1340篇) 李白的名句

猜你喜欢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代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十二月乙卯登岳阳楼丙辰再登

宋朝张栻

维舟径上岳阳楼,风雨排空暝不收。
明日重来天色好,君山元自翠光浮。

登岳阳楼

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近现代老舍

昨别秦皇岛,今上岳阳楼;
湖光八百里,风色近中秋。
鱼米荣公社,云波歌壮游;
凭栏欣北望,日夜大江流。

登岳阳楼

宋朝冯时行

湖面层收雨露开,浪声千里急奔雷。草迎云梦秋光去,帆带衡阳晓色来。帝子不归林叶下,楚魂堪吊暮鸿哀。羁游到此偏增感,况悼长沙放逐才。

登岳阳楼

清朝陈煇

危楼高架岳阳城,舣棹閒登豁远情。春雨波涛来几席,夜寒星斗挂檐楹。

清游墨客琴樽美,飞步仙人剑佩轻。范相雄文誇绝代,气争光岳尚纵横。

登岳阳楼

元朝许有壬

半空轮奂壮巴丘,消得骚人一丘舟。云气远携湘雨至,湖光寒入蜀江流。

山川信美非吾土,天地无穷有此楼。三十四年如梦过,可怜华发赋重游。

登岳阳楼

元朝傅若金

驰传自青天,凭高忆往年。
阑干映水迥,埤堄与云连。
江合沅湘大,山侵楚蜀偏。
蜃郎通别井,龙女宅重渊。
日月鸿蒙里,风沙浩荡前。
骊珠秋后冷,犀火夜深燃。
张乐犹疑奏,乘槎欲并仙。
登临停去骑,宠饯惜离筵。
地气南交接,天文北极县。
赋惭王粲作,诗拟杜陵传。
渺渺衡阳雁,迢迢浪泊鸢。
早春回汉节,应得泛湖船。

登岳阳楼

宋朝冯时行

湖面层收雨露开,浪声千里急奔雷。
草迎云梦秋光去,帆带衡阳晓色来。
帝子不归林叶下,楚魂堪吊暮鸿哀。
羁游到此偏增感,况悼长沙放逐才。

登岳阳楼

宋朝李延永

转地倾荆水,连天涨洞庭。
势疑吞郡邑,怒欲辟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