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程珌的诗 >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宋朝]: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天地本来没有界限,是谁把它们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呢?我登上多景楼,向北眺望, 望着沦丧敌手的大好中原,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怅恨。中华大地就犹如水晶盆般的万里长江,忽然出现了两点孤山,点破了这如画般的美景。我想借助鞭挞雷霆的神力,将两座孤山驱赶到昆仑山上去。
北方的抗金义士此刻正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响应抗金号召。看来出兵北伐,收复中原已是天意所归,所缺少的只是像士雅和刘琨那样的杰出将领了。我多次抚摸着当年诸葛亮与孙仲谋共商破曹大计时所坐的狠石,想从冥冥之中把诸葛亮唤醒,和他共坐对酒,再商如今之北伐大计。干旱的孟夏季节,正亟需一场大雨,一洗北方漫天的尘沙昏翳。

注释

①水调歌头:词牌名,双调,上片九句,押四平韵,48字,下片十句,押四平韵,47字,共95字。上下片中的两个六言句,宋人常兼押仄声韵,也可平仄互韵或句句押韵。 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唐李德裕建。相传其时甘露降此山,故名。淮:淮河。
②杳:深远。
③鞭霆力:鞭挞雷霆的力量。
④兵冶处:冶炼兵器之处。这里指冶城(今江苏六合县东),汉代吴王濞在此冶铸钱币兵器;淮阴在此北面。
⑤拊(fǔ):击、拍。顽石:指诸葛亮曾垒石列战阵于江边,即所谓“八阵图”。杜甫有《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⑥隆中一老:指诸葛亮,他早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⑦孟夏:夏季第一个月。雨:南宋军队。北尘:指金国。

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是南宋词人程珌的词作。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上片主要写作者登上多景楼,放眼望去,祖国沦陷的场景;下片主要写抗战名将的典故,借古讽今,对比中透露对南宋统治集团君昏、相奸、将懦的不满。该词词气纵横,锋芒犀利,感慨遥深。

作品赏析

上片用淮河起兴,“天地本无际”,再现瞭望中所见的广袤山河,但一个“本”字,则显示着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至于“南北竟谁分”,就完全是作者的议论,其中“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是全篇的关键所在。“楼前多景”由多景楼楼名演化而成,是全篇唯一写到美好风光的地方,只是作者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里,而是由眼前的多景引出了疮痍的中原,以及内心的家国之恨。“却似”以下五句写楼前孤山,愈加显示了以情驭景的力量。词人把长江(水晶盆)同“本无际”的祖国大地联系在一起,并由“点破水晶盆”的孤山想到分开南北的淮河,于是本为江中奇景的金山、焦山自然成了作者诅咒的对象,以至发誓要借鞭挞雷霆的力量,把它们赶回到昆仑老家去。
下片仍以望淮开始,淮河数千里,却独独“望见了”淮阻的兵冶处,不禁使作者想起了山河未改,天意向宋,恢复大业,“止欠士雅与刘琨。”出于凭吊古迹的目的,作者在偌大一座甘露寺内偏偏发现了“顽石”,想起了誓师北伐的诸葛亮。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据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词中,作者说他“三拊”顽石,可见他对顽石感慨万千;说必须“唤醒”隆中一老,是由于当时“止欠士雅与刘琨”,无人可与共商大事;说要同诸葛亮“细”酌“芳尊”,则表示对统一大计的关切。“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两句既点时令,又以景结全篇。“洗北尘”所指,不言而喻。
词人抒情,或肆意以言志,或借物以寓意,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子。程珌与辛弃疾交游,词风也入明白畅晓一流。这首《水调歌头》的主要部分是内心情绪的直接抒发,但另外一些地方,却同时借助了比兴寄托。如“点破水晶盆”暗指金瓯有缺,“鞭霆力”“正须雨”借喻抗金力量。两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既避免了纯用比兴寄托可能造成的晦涩,也避免了一味直抒胸臆可能带来的质直,因此形成别具一格的词风。此外,该篇包含寓意的句子都比较浅显易懂,这又使得全篇更加一致。

名家点评
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唐宋词鉴赏》:此词对宋金相持的局面表示不满,悲愦激烈,而又不过于直露,应是爱国词之佳篇。 [7]
吉林大学教授夏于全《宋词鉴赏大典 第三卷》:全词气势豪迈,境界壮阔,对北伐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体现了词人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不啻为一首激动人心的战歌,与辛弃疾的词风颇为相似。

程珌简介

宋朝·程珌的简介

程珌(1164~1242),宋代人,字怀古,号洺水遗民,休宁(今属安徽)人。绍熙四年进士。授昌化主簿,调建康府教授,改知富阳县,迁主管官告院。历宗正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郎官、秘书监丞,江东...〔程珌的诗(168篇) 程珌的名句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宋朝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登甘露寺多景楼

明朝史鉴

满目山川又独来,白头怀抱易兴哀。郡城宜此开江嶂,佛殿何缘化劫灰。

万里中原劳怅望,千开鸣鹤自飞回。东浮西泛无穷舰,总被潮声日夜催。

登甘露寺多景楼二首·其二

明朝黄仲昭

江南江北景无穷,都入危楼一望中。

霸业荒凉天地老,山河盘踞古今雄。

丹阳雨至云连树,瓜步潮平浪拍空。

野鸟似知前代恨,林端哀怨泣西风。

登甘露寺多景楼二首·其一

明朝黄仲昭

阑千百尺倚层霄,风景无端入望遥。

岛屿势从沧海断,楼台影落碧波摇。

青山绕寺自千载,芳草缘城锁六朝。

吊古伤心吟未就,疏钟残照送归潮。

奉和袁主事登甘露寺多景楼韵

明朝黄仲昭

飞甍百尺拱瑶京,四望无端景象明。

霸业已知随逝水,山光犹自役吟情。

草分野色缘城去,风引潮声入座清。

望里天然方外境,谁言弱水隔蓬瀛。

甘露寺多景楼

宋朝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水调歌头·多景楼

宋朝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登甘露寺

唐代周繇

盘江上几层,峭壁半垂藤。殿锁南朝像,龛禅外国僧。
海涛摏砌槛,山雨洒窗灯。日暮疏钟起,声声彻广陵。

登甘露寺阁

宋朝王令

忽忽劳生岁月催,时偷高迹出浮埃。
风沾草树红朝动,春入川源绿夜回。
欲出壮怀临八极,可无樽酒到高台。
江山不与人相语,似待忘言野客来。

登甘露寺故基

宋朝张嵲

烈风吹面立城隅,俯仰人间万事徂。
万古江山自雄浑,百年城郭已蓁芜。
乱余故物惟金鼎,事往前贤只画图。
双塔烟中广陵市,淮南戍守未应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