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赏析

[宋朝]: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上片用淮河起兴,“天地本无际”,再现瞭望中所见的广袤山河,但一个“本”字,则显示着作者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至于“南北竟谁分”,就完全是作者的议论,其中“谁分”二字,问得尖锐、强烈,是全篇的关键所在。“楼前多景”由多景楼楼名演化而成,是全篇唯一写到美好风光的地方,只是作者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这里,而是由眼前的多景引出了疮痍的中原,以及内心的家国之恨。“却似”以下五句写楼前孤山,愈加显示了以情驭景的力量。词人把长江(水晶盆)同“本无际”的祖国大地联系在一起,并由“点破水晶盆”的孤山想到分开南北的淮河,于是本为江中奇景的金山、焦山自然成了作者诅咒的对象,以至发誓要借鞭挞雷霆的力量,把它们赶回到昆仑老家去。
下片仍以望淮开始,淮河数千里,却独独“望见了”淮阻的兵冶处,不禁使作者想起了山河未改,天意向宋,恢复大业,“止欠士雅与刘琨。”出于凭吊古迹的目的,作者在偌大一座甘露寺内偏偏发现了“顽石”,想起了誓师北伐的诸葛亮。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据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词中,作者说他“三拊”顽石,可见他对顽石感慨万千;说必须“唤醒”隆中一老,是由于当时“止欠士雅与刘琨”,无人可与共商大事;说要同诸葛亮“细”酌“芳尊”,则表示对统一大计的关切。“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两句既点时令,又以景结全篇。“洗北尘”所指,不言而喻。
词人抒情,或肆意以言志,或借物以寓意,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子。程珌与辛弃疾交游,词风也入明白畅晓一流。这首《水调歌头》的主要部分是内心情绪的直接抒发,但另外一些地方,却同时借助了比兴寄托。如“点破水晶盆”暗指金瓯有缺,“鞭霆力”“正须雨”借喻抗金力量。两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既避免了纯用比兴寄托可能造成的晦涩,也避免了一味直抒胸臆可能带来的质直,因此形成别具一格的词风。此外,该篇包含寓意的句子都比较浅显易懂,这又使得全篇更加一致。

名家点评
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唐宋词鉴赏》:此词对宋金相持的局面表示不满,悲愦激烈,而又不过于直露,应是爱国词之佳篇。 [7]
吉林大学教授夏于全《宋词鉴赏大典 第三卷》:全词气势豪迈,境界壮阔,对北伐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体现了词人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不啻为一首激动人心的战歌,与辛弃疾的词风颇为相似。

程珌简介

宋朝·程珌的简介

程珌(1164~1242),宋代人,字怀古,号洺水遗民,休宁(今属安徽)人。绍熙四年进士。授昌化主簿,调建康府教授,改知富阳县,迁主管官告院。历宗正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郎官、秘书监丞,江东...〔程珌的诗(168篇) 程珌的名句(1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