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

[唐代]: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注释

⑴林霭(ǎi):林中的云气。霭,雾气。⑵稍:渐渐。共:与,跟。⑶迥(jiǒng):远。一作“逼”。⑷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写作背景

《微雨》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咏雨诗。此诗前两句写傍晚前后微雨刚落不久的情景,后两句写夜深后微雨落久的情景。全诗摹写入微,绘形绘声,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微雨的内在神韵,其妙处在于从虚处着笔,避免从正面铺写雨的形态,只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烘托,显得非常灵活而新鲜。

作品赏析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此诗咏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开头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后面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李商隐简介

唐代·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李商隐的诗(872篇) 李商隐的名句

猜你喜欢

微雨

清朝乾隆

微雨午前密,江云暗远天。

无声惟润物,有喜是宜田。

梅萼娟如洗,柳条重欲眠。

蜃窗凭眺处,绿麦正芊芊。

微雨

清朝乾隆

晓行复微雨,细点略冥濛。

如濯陌杨绿,渐迷村杏红。

旅人虞泞路,农者喜田功。

不尽情难一,吾惟付大公。

微雨

清朝乾隆

正虑春霖短,频沾微雨滋。

立阿看入暮,欹枕听移时。

未得檐声续,尤殷膏泽资。

省愆增惕息,不觉夜何其。

微雨

清朝乾隆

浓阴暗天宇,微雨洒郊原。

度柳烟丝重,催花雪蕊繁。

优沾思遍野,凝望独凭轩。

忧喜兼萦处,衷肠向若言。

微雨

清朝乾隆

微雨飘还止,春膏麦已芃。

继沾当夏首,全美普田功。

作势期连夕,因声虑改风。

殷殷陇蜀望,我亦与人同。

微雨

清朝乾隆

微雨刚成寸,云徂旋放晴。

较恒风自善,曰及节非情。

檐瓦垂轻滴,阶茵润始萌。

也知时令早,预盼每心怦。

微雨

清朝乾隆

微雨闻清夜,情知未即沾。

山田多益善,塞苑冷何嫌。

菜町叶方茁,荞坡花尚纤。

老农与老圃,宁识虑常兼。

微雨

唐代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微雨

宋朝杨万里

要知微雨密还疏,空里看来直是无。不被波间三两点,阿谁见破妙工夫。

微雨

宋朝洪迈

端居身百忧,况乃贫病俱。
天公颇相爱,相爱雨我蔬。
药区晓晴新,日薄生意苏。
卫生固未必,一饱行可图。
故园天一涯,茆荆谁为锄。
峥嵘岁云晚,此念当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