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李商隐的诗 > 哭刘司户蕡

哭刘司户蕡

[唐代]: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行路的人们都在议论您的冤情,您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空听说昔年贾谊曾被召回任用,已等不到公孙弘那样拜相高升。隔着辽阔的大江唯有频频回首,仰视高远的苍天只能痛苦抚膺。想起去年我和您依依惜别之地,那时候纷飞的春雪正洒满黄陵。

注释

⑴刘司户蕡(fén):刘蕡,唐代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祖籍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大和元年(827年)参加“贤良方正”科举考试时,秉笔直书,主张除掉宦官,考官赞善他的策论,但不敢授以官职。后令狐楚、牛僧孺等镇守地方时,征召为幕僚从事,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⑵言:指刘蕡应贤良方正试所作的策文。中兴:中途振兴;转衰为盛。《诗经·大雅·烝民》序:“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⑶迁:在这里是迁升之意。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却遭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汉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常向他询问政事。⑷孙弘:即公孙弘,汉武帝时初为博士,一度免归,后又举为贤良文学,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不待:用不着;不用。《尹文子·大道上》:“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⑸回首:回头;回头看。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昆虫闿怿,回首面内。”⑹抚膺(yīng):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列子·说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⑺黄陵:地名。在湖南省湘阴县北,滨洞庭湖。传说舜二妃墓在其上,有黄陵亭、黄陵庙。

写作背景

《哭刘司户蕡》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的前半部分写刘蕡冤谪而死,表示对刘蕡之死极其痛惜;后半部分写诗人痛哭的情状,并回忆与刘蕡相别的最后一面,表现出悲痛欲绝的心情。全诗把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刘蕡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在策文中痛斥宦官专权,引起强烈反响。考官慑于宦官威势,不敢录取。后来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书郎,以师礼待之。而宦官深恨蕡,诬以罪,贬柳州司户卒。对刘蕡贬谪而冤死,李商隐是极为悲痛的。刘蕡死讯传来,李商隐在长安写下此诗表示哀悼。

整体赏析此诗的前半写刘蕡冤谪而死。诗先不写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言“中兴”而遭“冤谪”,可见蒙冤之深,难怪路人也在为之不平了。诗人借路人之口谈论冤谪,当然比直说更加有力。这不但表现了人们对刘蕡的同情和敬重,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宦官诬陷刘蕡的痛恨,对朝廷软弱昏庸的谴责。下面两句接着引贾谊与公孙弘两个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两句是说:空自听说昔年贾谊被召回朝廷,刘蕡却被远谪柳州,客死异乡,不可能像公孙弘那样再次被举,受到重用了。此联用典妥帖,何焯特别称第四句“最为精切”(《李义山诗集辑评》)。“空闻”、“不待”二语,顿挫有力,透出诗人深感怅惋痛惜之情。诗人视刘蕡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不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刘蕡最后似死在浔阳(今江西九江)。诗人是在长安作此诗的。遥隔大江,只有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沉冤难诉,死不复生,惟有捶胸痛哭。长恸之后,痛定思痛,诗人回想起一年前与刘蕡在黄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阴)相别的最后一面。那时,正当刘蕡冤谪柳州,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相别时的悲凄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纪昀说:“逆挽作收,结法甚好。”(《李义山诗集辑评》)这首诗,整篇都浸透着诗人的泪水,贯穿着一个“哭”字:始则是呜咽悲泣,随后是放声痛哭,继而是仰天悲号,最后则又变为抽噎饮泣。读完全诗,仿佛诗人的哭声还萦绕在耳际。写法上,诗人把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前面四句全是叙述、议论,但叙述中含着很强的抒情色彩。后面四句抒情,而结联于抒情中又含着叙述成分。如果全是叙述和议论,容易干枯乏味;如纯用抒情,又与引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不太相合,难于写出刘蕡的沉冤。此诗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使公义私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名家点评刘克庄《后村诗话》:义山善用事,《哭刘蕡》云,“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应制科至谪死,止以十字道尽。高士奇、何焯《唐三体诗评》:起句言行道为之伤嗟。第四最为警动。长沙地暖,而方春雨雪,岂非君子道消,阴气盛长之所致乎?落句深痛去华之冤也。屈复《玉溪生诗意》:前四言以直谏而迁滴之速,五六哭。结忆往事,字中有泪。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刘蕡应直言极谏对策,指斥宦官。事在太和二年,时文宗初即位,承父兄之弊,恭俭儒雅,政事修饬,当时号为清明,此所以曰“言皆在中兴”也。无如一遭远滴,遂卒贬所,竞不及待朝廷之悟而复用。考之于古,汉公孙弘初以贤良对策,亦尝罪斥,既而再征,则擢用至相。苟蕡不死,未必不然,此所以曰“不待相孙弘”也。纪昀《玉溪生诗说》:后四逆挽作收,绝好结法。“江阔”二句,亦言相送时也。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义山此等诗殆得少陵之神,不仅形貌。许印芳《律髓辑要》:此章前半从旁面着笔,五六收前二章意,结句倒追,回应第一章起句,益觉黯然神伤,深得老杜用笔之妙。

李商隐简介

唐代·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李商隐的诗(872篇) 李商隐的名句

猜你喜欢

哭刘司户蕡

唐代李商隐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哭刘司户二首

唐代李商隐

离居星岁易,失望死生分。

酒瓮凝馀桂,书签冷旧芸。

江风吹雁急,山木带蝉曛。

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

有美扶皇运,无谁荐直言。

已为秦逐客,复作楚冤魂。

湓浦应分派,荆江有会源。

并将添恨泪,一洒问乾坤。

赠刘司户

唐代李商隐

江风吹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赠刘司户

唐代李商隐

江风吹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已断燕鸿初起势,
更惊骚客后归魂。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十月晦日同一属官刘司户师教授孙司理游九顶

宋朝晁公溯

今日当赐沐,幸同官属休。
于时舆梁成,径绝苍江流。
山灵念我来,遂使蒙雨收。
林端膏泽滋,岩际阳光浮。
倚杖送飞云,列席俯沧洲。
所携坐上客,不减枚与邹。
被服玳瑁簪,辞华珊瑚钩。
樽中潇湘清,引满更献酬。
欲观南东亩,往登西北楼。
其下岛屿出,凄然洞庭秋。
将归各赋诗,聊复记此游。

闻裴侍御朏自襄州司户除豫州司户,因以投寄

唐代孟浩然

故人荆府掾,尚有柏台威。移职自樊衍,芳声闻帝畿。
昔余卧林巷,载酒过柴扉。松菊无时赏,乡园欲懒归。

上刘司徒

明朝石宝

东南白鹤清且孤,往岁亦上黄河图。

刊山注海功立就,万姓得免鱼鳖区。

商宗午夜梦良弼,晓入豸府风雷俱。

诸难历尝汉太傅,三物竟付周司徒。

平生蓬藋切山斗,画省未敢轻抠趋。

涯师丈席一相睹,冰雪落齿幽襟孚。

维公凤凰下千仞,安能顾此鸡与凫。

芝兰萧艾两不弃,亦谓此是同年雏。

开心已觉江海倾,忧世忽睹春阳铺。

宰臣谋国知即语,远视万里如坐隅。

嗟哉万事动有拘,安得回天如转枢。

上为文武佐张弛,下为匹夫匹妇完肌肤。

后生小子非献谀,亦岂抵好吹齐竽。

斯文世契有相感,景望讵忍分云涂。

哭刘潜

宋朝张方平

尝谓君才似武侯,草庐牢落卧龙愁。

天公不念苍生故,元叔堪怜郡吏休。

蒿野已埋经国策,岩廊谁是富民侯。

朝廷今始思英俊,不见庖丁刃一投。

哭刘蕡

唐代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广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哭刘姬

清朝俞明震

已诀忍再见,返恨死难速。止我勿登楼,呻吟抵床褥。

那知楼下人,肠断不可续。惟馀百悔心,迸作一声哭。

避疫卫生言,宁堪待骨肉。人病尔服劳,尔病仰空屋。

持此例平时,感叹到佣仆。补过生无期,天乎何惨酷。

诗成付稚女,是我酸辛录。认父哭母声,开函时一读。

沧桑万事改,吾衰景尤促。回身视家人,早死庸非福。

泪尽忽失笑,待我湘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