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彭端淑的诗 > 为学一首示子侄

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朝]: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注释

1、资:天资,天分。之:助词。
2、倍人:“倍于人”的省略。
3、屏:同“摒”,除去、排除。
4、圣人:指孔子。卒:终于。鲁:迟钝、不聪明。
5、鄙:边远的地方。
6、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7、何恃:“恃何”的倒装。恃,凭借、依靠。
8、钵:和尚用的饭碗。
9、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
10、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
11、自败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写作背景

《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文章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只有通过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先讲为学的难与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可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平庸与聪明的关系也可转化,如孔子的学说却由天赋不高的学生曾参相传。接着讲了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实现,贫者苦行一年而返,说明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结尾指出,自恃聪明而不学者必败,愚庸者能勤奋学习则必有成就。全篇采用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两僧对比,例证生动,观点鲜明。

作品赏析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彭端淑简介

清朝·彭端淑的简介

彭端淑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彭端淑的诗(3篇) 彭端淑的名句

猜你喜欢

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朝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南庄示子侄

明朝王问

归来南城隅,幽怀似堪写。
言有二子俱,岂谓俦侣寡。
庭花发故丛,新雏乱檐瓦。
日抽架上书,方春已徂夏。
出户更萧散,瞩目向平野。
人耘舍北田,鸟泛青蒲下。
乔木荫古台,长日自休暇。
吾自爱吾庐,非因傲世者。

上乘展墓示子侄

宋朝陈著

吾行荷谢老天公,不放南来送雨风。
筇杖步前皆雅兴,梅花香底欠诗工。
尘埃辟易青山外,邱垄凄凉落照中。
一片初心分付处,儿孙他日记衰翁。

冬述四首示子培·之三

近现代陈衍

往余游京华,郑君过我邸。
告言子沈子,诗亦同光体。
杂然见赠答,色味若粢醴。
十年始会面,辍乐正读礼。
从之索旧作,发箧空如洗。
能者不自珍,翻悔笔轻泚。
我言诗教微,百喙乃争启。
风雅道殆丧,庞言天方(疒齐)。
内轻感外重,怨诽遂丑诋。
何人抱微尚?不绝如追蠡。
宋唐皆贤劫,胜国空祖祢。
当涂逮典午,导江仅至澧。
先生特自牧,颇谓语中綮。
年来积怀抱,发泄出根柢。
虽肆百态妍,石濑下见底。
我虽不晓事,老去目未眯。
谅有古性情.汩汩任有瀰。

次韵君泽夜坐示子侄三首·一样乾坤几样人

元朝方回

一样乾坤几样人,甑生尘异袜生尘。
寒窗黄卷青灯雨,暖阁金钗玉斝春。
谁同公子梦方魇,我与先生诗又新。
□□儿曹供笔墨,为言不是写真真。

次韵君泽夜坐示子侄三首·两脚如麻坐到明

元朝方回

两脚如麻坐到明,雨楼听尽五更声。
无人共唱寻寻觅,有子聊教仄仄平。
凌室不能藏腊冻,稼场或至误秋成。
谁知忧世书生意,惟愿天阶正玉衡。

次韵君泽夜坐示子侄三首·灯影稀疏两岸楼

元朝方回

灯影稀疏两岸楼,市声已寂睡声齁。
几家梦断三更过,此老心穷信极游。
服气仙人吾不学,坐禅释子彼何求。
夜思昼读诸郎识,俯仰青春鬓忽秋。

同学一首别子固

宋朝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观禽鸟哺雏有感赋诗三首示诸子侄·考叔分羹我独无

宋朝何梦桂

考叔分羹我独无,不如鸣鹤自相孚。世途跋涉牛先喘,仕路驰驱马已瘏。弗逮子舆三釜养,空余颜氏一箪癯。蓼莪诗废遗躯在,愧死林中孝义乌。

观禽鸟哺雏有感赋诗三首示诸子侄·考叔分羹我独无

宋朝何梦桂

考叔分羹我独无,不如鸣鹤自相孚。
世途跋涉牛先喘,仕路驰驱马已瘏。
弗逮子舆三釜养,空余颜氏一箪癯。
蓼莪诗废遗躯在,愧死林中孝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