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捣衣 > 译文与注释

捣衣

[唐代]: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译文与注释


注释

此诗前六句是托为戍妇的话,末二句则是作者的话,是杜甫闻砧有感时事而作。杨慎 《丹

铅录》:“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春米然,今易作卧杵。”按王建《捣衣曲》:“月明庭中

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衣。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自腕调杵声。”则唐时捣衣仍为二人对立。但不必

拘于二人。

[一]起句极深刻沉痛,因为已撇过许多活许多痛苦才说出来的。黄生云:“思妇必望征人之返,

开口即云亦知戌不返,可见安史之乱,官兵死亡者甚众,家人亦不意生还。举笔动关时事,岂若他人

拈题泛咏战!”又云:“望归而寄衣者“常情也,知不返而必寄衣者,至情也,亦苦情也。安此一句

于首,便觉通篇字字是至情,字字是苦情。”此解甚确,砧,捣衣石。

[二]两句说明捣衣的心情。一来天冷,二来久别。

[三]二句承上而来。熨,音运,用火斗按平布帛。倦,疲劳。熨一作衣,不对。因与下句“塞

垣”不相称,这里捣熨也是“复词偏义”。塞垣,丈夫征戍之地。

[四]捣衣之声。响彻空外,可见用尽了闺中的力量。这正是爱情和苦心的表达啦。”按末二

句乃杜甫同情戍妇的话,君字当指所有的读者。——此诗多用虚字斡旋,故特别显得缠绵婉转。前人

说此诗“中四语起皆用虚字,亦其语病”,未免教条。不知此诗如不用虚字、对戍妇的心理状态便难

以作深入的曲折的刻划。

写作背景

杜甫《捣衣》写作背景

《捣衣》出自全唐诗:卷225_60,是唐代杜甫所做的五言律诗。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杜甫的诗(1922篇)〕〔► 杜甫的名句(2661条)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