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捣衣 > 鉴赏

《捣衣》赏析

[唐代]: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唐诗解》:

赵子常曰:用“音”字会一诗之意。

《唐风定》:

瘦硬沉深,风味与诸家夐别。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此诗因闻砧而托捣衣戍妇之辞,曰“亦知”,曰“已近”、“况经”,曰“宁辞”、“一寄”,通篇俱用虚字播弄描写,何等宛转呜咽!

《唐诗归》:

钟云:二语一字不及捣衣,掩题思之,却字字是捣衣,以情与景映出事来,笔端深妙!“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亦是此法(“巳近”二句下)。谭云:余尝爱此二语,与右丞“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皆以其涵蓄渊永意出纸外,而王语之渊永以清,此语之渊永以厚,不可不察(末二句下)。

《杜臆》:

起句代作戍妇之辞,悲甚。“苦寒”、“长别”,起下“捣衣”有力。

《而庵说唐诗》:

以“捣衣”名篇,此首前解写捣衣人之苦心,后解做捣衣,却又用虚逆法,绝不粘“捣衣”二字,妙作也。此首妙在下“戍不返”三字,使人读去,眼泪迸出也。通首精神结聚在“亦知”二字上,起用虚字,却如此有力,真大家数作也。

《义门读书记》:

如泣如诉,前四语俱在题前落脉。“深”字能与“不返”二字呼应(“一寄”句下)。

《杜诗详注》:

三、四承首句,五、六承次句。七承五、六,仍应“拭清砧”;八承三、四,仍应“戍不返”。分之,则各有条绪,合之则一气贯通:此杜律所以独至也。

《茧斋诗谈》:

前六句只说心事,而景自在:末用闻者评论,精神加一倍。写捣衣之心,字字成血,此方是沉著。“已近苦寒月”四句,挑剔法,一气如话。

《唐诗归折衷》:

敬夫云:中有砧声,凄然入耳(“已近”句下)。

《唐诗笺注》:

通首妙在数虚字一气团结,曲而弥挚。

《唐宋诗醇》:

铿然清响,亭皋叶下,陇首云飞,故当逊其真至。张远曰:王湾诗:“风响传声不到君”,即此末句意,但蕴藉不如耳。

《唐诗别裁》:

通首代戍妇之辞,一气旋折,全以神行。

《读杜心解》:

上四,俱在题前领意;赶至五、六,才以落题为点题,却仍是凌架过去。虽两字明点,实不曾着纸也,结联乃咏叹法。

《杜诗镜铨》:

邵云:起语悲甚(‘亦知’二句下)。刘须溪曰:此晚唐所竭力彷佛之者。

《唐诗观澜集》:

玲珑蕴藉,两擅其长。孰谓少陵不足于妙悟耶?

《唐诗绳尺》:

前篇犹可入手,此见公之独步。

《唐宋诗举要》:

此句已截去无数语而出之,故觉开口便凄至动人(“亦知”句下)。吴曰:四十字,一字百转。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杜甫的诗(1922篇) 杜甫的名句(2661条)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