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真谛寺禅师》赏析

[唐代]:杜甫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

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师,记述了诗人拜谒真谛寺的一位高僧的经过。

又是一次寻寺访僧,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像往常一样,受儒学熏陶极深的杜甫,要进入到一个禅境,颇费功夫。他穿云破雾、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山高处的兰若。此处景象果然别样:冰霜已结冻,然而清泉仍然在细石上静静地流淌;白日高升,然而飞飞扬扬的雪花仍飘落在青松上。“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杜甫的这两句诗特别为人所称道。它是高山之上的自然景观,它是真实的,又是反常的。在这反常的真实之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奥义。清泉不怕霜冻,白雪不怕晴日,这高山之上有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在这样一个超常之境,杜甫向真谛寺的禅师问法,而他获得了超常的心得。

禅师对他怎样说法世人不知晓,但杜甫自身观念的变化却记载了下来。杜甫本是一个以为“诗乃吾家事”,对诗歌创作很看重且又有着“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精神的诗人,但在问法之后,他再看诗,却将诗看作了虚妄。佛教本空,禅又不立文字,既如此,诗自然为妄。酒亦是杜甫的喜爱之物,但当他听禅师讲观身的修行之后,知道自身本有灵觉之性,而酒亦为乱性之物,于是便不再想喝酒。饮酒赋诗是文士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在禅师说法之后,杜甫对他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生活方式有了迥然有别的看法,可见禅法影响之深。不过,杜甫仍有不可割舍的妻室儿女之亲情。禅法吸引着他,亲情也难舍弃,他便在靠近真谛寺的山峰前选了一处屋址,居住下来。这样,既可参禅问法,又可不离妻小。有许多中国文士都是这样满足自己出世不离世的双层心理需求的。

名家点评

浙江师范学院教授吴鹭山:近人论杜甫思想,曾经引了此诗的末四句,说杜甫可以不作诗饮酒,但要他割下妻儿去出家却办不到,因而断定佛家思想对杜甫没有影响。我以为,这种说法和诗人写这几句诗的本意是很有出入的。杜甫与真谛禅师谈论佛法,觉得他自己所有的诗酒的爱好都是妄惑,从而叹念尘缘未了,无由皈依佛法。这正如另一首诗《上兜率寺》所写的“庾信哀虽久,周颙好不忘”的意思。诗人在这里不过表示着一种对佛法的向往,并没有做了什么割下妻儿或不割下妻儿的打算。文学家与哲学家究竟不同,哲学家总要摆出说教的面孔,矫揉做作;文学家一般都比较坦率,他常常在作品里表现了一刹那的思想感情,不加掩饰。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正是这样。(《杜诗论丛》)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杜甫的诗(1922篇) 杜甫的名句(2661条)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