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译文与注释


注释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写作背景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全诗言少意丰,隐而不露,含蓄委婉,“柳”的形象也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产生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拟人。咏物诗当然会涉及到对物的描绘,但如何着墨,则方法多样了。诗人在刻画“柳”这一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第三句一个“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写。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两句连起来读,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既带着昏黄的斜阳,又带着凄鸣的寒蝉呢?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对比。巧妙地运用对比,是本诗的另一特色。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

虚词的妙用。古诗词中的虚词多为衬字,而这首诗中的虚词则另有妙处。全诗二十八字,共有虚词五个:曾、如何、肯、已、又。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状,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少了一层对比。没有“如何”、“肯”,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反诘的语气也不够强烈。“已”和“又”本身构成并列关系,这里,两者连用,似又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五个虚词的使用,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回味久远。

象征。咏物诗大多是借物写人,托物言志。或是借物之形象写人之形象,或是将人之性格赋予物之特点。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写春日之柳,写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华正茂、春风得意、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而秋日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生活维艰、飘沦憔悴的今日的诗人。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这一形象来表达,含思宛转,藏锋不露。言近旨远,言有穷而意无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选择,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但是又让人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正所谓精雕细琢,浑然天成。

李商隐简介

唐代·李商隐的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李商隐的诗(872篇) 李商隐的名句

猜你喜欢

唐代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唐代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宋朝寇准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清朝乾隆

山村看掩映,驿路辨微茫。

向晚烟犹重,当秋色渐黄。

馀阴利行旅,即景验年光。

几度房山路,垂丝尔许长。

清朝王士祯

雨态烟姿定有无,柔条依旧暗金铺。

风情甘让钟山隐,手写黄罗付庆奴。

清朝叶方蔼

袅雨拖烟万万丝,秋来憔悴不胜悲。

何人曾到灵和殿,记得君王手种时。

清朝叶方蔼

汉宫三百六妆楼,处处垂阴满御沟。

天子折来亲赐佩,内人插遍待招游。

思攀纤手丝千缕,欲斗脩眉黛一钩。

今日相逢江岸上,藏鸦系马不胜愁。

清朝陈煇

空塘流水浸长条,细雨疏烟拂灞桥。羌笛数声人不见,春风斜系木兰桡。

清朝周志蕙

岁岁逢春春可怜,争禁三起又三眠。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一声长笛河桥晚,回首苍茫几树烟。

宋朝寇准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