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李璟的诗 >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五代]:李璟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作品赏析

【注释】: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啣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春天初晴,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 !”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 。“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李璟简介

五代·李璟的简介

李璟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即南唐元宗,初名景通,曾更名瑶,字伯玉。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于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李璟的诗(8篇) 李璟的名句

猜你喜欢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五代李璟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宋朝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浣溪沙·紫燕双双掠水飞

宋朝蔡伸

紫燕双双掠水飞,廉纤小雨未成泥。篱边开尽野蔷薇,会少离多终有恨。暂来还去益堪悲,后期重约采莲时。

浣溪沙

清朝王士祯

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浣溪沙

唐代韩偓

拢鬓新收玉步摇,背灯初解绣裙腰,枕寒衾冷异香焦¤
深院不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残醉却无聊。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沉檀。

浣溪沙·梅

清朝王策

篱角烟轻玉一枝。

雪边风味竹边姿。

天寒袖薄正相思。

半枕诗魂香未了,一分春色瘦难支。

小桥流水月明时。

浣溪沙·桂

宋朝吴文英

曲角深帘隐洞房。正嫌玉骨易愁黄。好花偏占一秋香。
夜气清时初傍枕,晓光分处未开窗。可怜人似月中孀。

滩破浣溪沙

明朝杨慎

滟滟波光绿似醅。茸茸草色嫩如苔。只有轻寒浑不定,晚还来。

浣溪沙·有感

南北朝徐谦

薄酒当茶复一中。酒醒恰听五更钟。此时情境与谁同。

浣溪沙·初夏

清朝钟筠

开到荼蘼花已残。垂帘犹自怯春寒。困人时候雨连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