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词 > 诗文 > 纳兰容若的诗 >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清朝]:纳兰容若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心如死灰,除了蓄发之外,已经与僧人无异。只因生离死别,在那似曾相识的孤灯之下,愁情萦怀,梦不能醒。

花朵凋零之后,即使清风再怎么吹拂,也将无动于衷。雨声淅沥,落叶飘零于金井,忽然间听到风停后传来的一阵钟声,自己福分太浅,纵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却也常在生离死别中。

注释

⑴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金奁集》入“南吕宫”。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

⑵双林禅院:指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南七公里处双林寺内之禅院。双林寺内东轴线上有禅院、经房、僧舍等。

⑶孤檠(qíng):即孤灯。

⑷摇落:凋残,零落。

⑸清吹:清风,此指秋风。

⑹金井:井栏上有雕饰之井。

⑺薄福:词人自谓。荐:进献、送上。倾城:指貌美的女子,这里代指卢氏。

写作背景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这首词上片述说妻子之死让词人心灰意冷;下片写词人眼见耳闻一片凄凉景象,自叹福分浅薄。全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衬了词人的心情,篇幅虽短,但都蕴含着词人和亡妻卢氏之间深厚的感情。

作品赏析

文学鉴赏

这是一首悼亡词,从“风雨消磨生死别”句来看,其伤悼之意已明。其所谓“有感”,便是这天上人间生死之别的不能忘情;可见纳兰与卢氏夫妻情爱之深笃,亦可见纳兰于爱情的真纯诚挚。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纳兰此刻的心情也是如此,虽然蓄发,内心却如灰烬一般,毫无生气,对红尘不再眷恋了,如同僧人一般只不过是等着死去,消磨时光罢了。既然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一句“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纳兰在最后感慨“薄福荐倾城”,纳兰福薄无法消受上天赐予的礼物,只能在失去之后独自叹息。

纳兰深受佛道之影响,故其词中亦时有流露。此篇表现得十分明显。但他又将这种思想、情致寓于恋情之中,遂显得扑朔迷离,深曲委婉之至。

名家点评

当代学者、纳兰词研究员张草纫《纳兰词笺注》:“此词为悼念卢氏而作,可无疑。”

当代作家聂小晴:“这首词写尽离别辛酸泪,却又不失清新淡雅,实属佳作。”

纳兰容若简介

清朝·纳兰容若的简介

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复。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纳兰出身显赫,父...〔纳兰容若的诗(262篇) 纳兰容若的名句

猜你喜欢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清朝纳兰容若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忆江南·蜂雕窗纸,孔密如纱。喜而有作,调寄忆江南

宋朝王照

花光满,深屋隔帘重。怪底游蜂能解事,碎雕窗纸透玲珑。

阵阵入香风。

忆江南·江南好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江南忆

清朝叶楚伧

江南忆,花草旧吴宫。

晨摇珠帘招蛱蝶,暮翻金箔斗芙蓉。

密意一相通。

敷溪桥院有感

唐代司空图

昔岁攀游景物同,药炉今在鹤归空。
青山满眼泪堪碧,绛帐无人花自红。

过太清道院有感

明朝孙承恩

竹楼曾为习诗章,卷里犹看墨色光。作者主人半零落,空馀苍翠拂云长。

再入显灵道院有感·其一

明朝区大相

青鸾慵舞鹤慵鸣,寂寂瑶阶苔半生。

当日吹箫人已远,蕊珠宫外不胜情。

再入显灵道院有感·其三

明朝区大相

少年采药去何之,白日人间无见期。

窗外碧桃零落尽,春来依旧怨黄鹂。

再入显灵道院有感·其二

明朝区大相

闻访蓬壶信未真,仙床香榭掩流尘。

到来白石青松径,残却当年玉树春。

忆江南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